山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2014-08-13赵育琴
赵育琴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系,山西 晋城 048026)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 基本理论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关于对外贸易是否能够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颇大。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对外贸易能够通过剩余商品出口、技术创新、资本流动、劳动分工和规模经济等途径,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对外贸易虽然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却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却并非充分条件;他们同时又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贸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和日本)成功地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却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未产生相应的作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着手研究出口的增长如何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出口的扩张如何才能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怎样才能既取得贸易的资源配置效应又可以规避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己经被许多事实所验证,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详细实证分析。1999年,陈家勤就通过对我国进出口依存度及进口对GDP增长弹性的研究,分析得出“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具有较大作用”的结论;2001年,经济学家林毅夫通过联立方程组,研究得出“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 2003年,石传玉等人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综合上述结论,可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作为地域辽阔的巨大经济体,各地区间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皆有很大差异,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一样的数量关系。
(二)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笔者认为,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当满足以下机制时,出口贸易便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一国存在闲置的资源(自然资源、产品、资本和劳动力)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对外贸易便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2) 资本积累。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获取收益,扩大资本品的进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使发展中国家由资源向资本品的出口转换,提高产品及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3) 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及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转变。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在于它应有助于国民经济及贸易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对外贸易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条件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认为在存在闲置资源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高、贸易开放度高和恰当的贸易政策,都会促进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随着山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尝试对山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二、山西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山西对外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2008。山西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1.37亿美元,增长率为32.23%,其中出口额为143.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8.88%;进口额为58.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7%。 而2009年,拉动全省进出口贸易回升的主要靠的是进口。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85.5亿美元,同比下降40.6%,其中进口额57.1亿美元,增长11.1%;出口额28.38亿美元,同比下降69.3%。 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38.6亿美元,增长率48.7%,其中进口额71.1亿美元,增长率为36.1%;出口额67.5亿美元,增长率为64.6%。 具体结构见表1。在2010出口的增长中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成倍增长,表现突出。
虽然山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结构初级化和单一化问题严重,煤焦占出口商品比重高,发展后劲不足;进出口总规模偏小,进出口总额不仅占全国进出口比重小,其在全省GDP的占比也偏小;对外贸易顺差大,进出口不平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小;二是加工贸易发展缓慢;三是三资企业出口少;四是进口总量偏低。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出口结构差反映了山西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上存在问题。
表1 2008—2010山西主要商品出口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商务厅网站。
(二) 山西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数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采取目前比较前沿的计量模型理论对1990—201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试图证明上述结论并得到这些因素对山西省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程度的定量分析。
根据上文定性分析结果,并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我们选取历年山西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来反应外贸情况,以山西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来反应经济增长。数据主要来源于山西省经济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山西省GDP、山西省出口、山西省进口等变量的模型方程,通过计算并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山西省GDP与相关变量的弹性系数。因此,笔者分别定义山西省GDP、出口、进口作为考察变量Y、EX、IM。在针对山西省GDP与多因素关系的分析中,相对于其他模型,双对数模型更具有现实的经济学意义,其可决系数的值较大且经济意义也相对较好。
该模型在本次计量分析中的表达式是为:
lnY=β0+β1,lnEX+β2,lnIM+μ。
其中β1、β2分别代表山西GDP对山西省出口和进口的弹性系数,β0、μ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1990—2010年间相关数据并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笔者得到如下结果:
lnY=3.668 064+0.587 615,lnEX+0.096 232 lnIM。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对样本量为20、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100,dU=1.537,DW
为了消除自相关性对模型精确度的影响,使用Eviews自带的AR指令对其进行修正,得到结果如下:
lnY=335.913 5+0.057 881,lnEX+0.011 112 lnIM。
1.820 872,F=183.943 5。
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异方差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性。由于模型的可决系数、修正可决系数较大,F值也较大,在修正自相关性后解释效果良好。
以上数据和结论表明:该计量经济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拟合山西省GDP与进口额、出口额的变动关系。
在实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山西省GDP与进口、出口都成正相关。具体地说:在假定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的出口额增长1%时,山西省GDP就会上升5.79%;当每年的进口额增长1%时,山西省GDP就会上升1.11%。这表明主要是出口拉动山西省经济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幅度并不大。该分析结果与上述理论定性分析结论基本相符。
在相关文献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在假定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每年的出口额增长1%时,全国GDP就会上升38.76%,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GDP会上升73.32%;当每年的进口额增长1%时,全国GDP就会上升14.67%,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GDP会上升71.44%。比较发现,山西省进口、出口对经济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极低,说明山西省的对外贸易仍不够发达。而对于上海市,进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远远高于国家水平,这也是与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发达地区的事实相符的。
三、提升山西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及建议
(一) 加快出口产业升级
面对当前山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现状,应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1) 发展煤化工业:以煤炭和焦炉煤气为原料的化肥、甲醇及下游产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煤焦油、煤制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转化等项目。
(2) 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重型机械、铁路和纺织机械、汽车发动机和零部件以及载重汽车和煤机成套设备等。
(3) 发展材料工业:在运城、阳泉、朔州等地布局材料工业园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钕铁硼材料、耐火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
(二)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陕西更应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软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突破口。目前,对于山西省而言,应选择资金少、风险小、收效快而且容易实现技术创新的项目,创立名牌产品。山西省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主要是缺乏被国际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这已经成为山西出口的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严重制约。因此,山西必须要树立创品牌、保名牌的商标战略意识,提高本土产品被国际市场认可的程度,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 大力开展服务贸易
山西省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太钢、太重、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阳煤、潞安等大型工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所生产的普遍为资源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企业装备差、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低,导致山西工业企业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差。
比较而言,山西省具有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山西省应该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在发展对外服务贸易时,应把发展国际旅游作为第一层次选择。
(四) 避开“绿色壁垒”,加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绿色壁垒”就成为国外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瓶颈之一,诸多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由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苯和甲醛超标而遭到进口国拒绝。
山西省出口的矿石、煤炭、机电等工业产品以及农副产品,都面临着“绿色壁垒”之类的严峻问题。虽然这些产品在要素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关键是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根据国际标准生产“绿色”产品。同时企业应加强ISO14000环保系列资格认证、CE(欧盟组织安全认证)、UL(美国以及北美地区公认的安全认证)等产品安全认证工作。
(五)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创新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到中部地区投资,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在入世以后,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放开、配额的取消、清理行政审批为我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山西省对外贸易促进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出口贴息、技改贷款贴息、出口退税政策,等等。同时在出口信用担保、反倾销等方面建立了企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汉篙.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 [J].价值工程,2008(7):58-59.
[2] 梁桂平,李信,李均立.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5-46.
[3] 金永军.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3.
[4] WACZIARG R.Measuring th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OL].(2010-07-31)[2014-01-11].http://www.docin.com/p-67911041.html .
[5] BAGS J J. Trade Barrier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J].Canada: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3(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