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情感表述的认知对比*

2014-08-13李爱华

关键词:隐喻现象汉语

崔 忠,李爱华

(淮海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引言

人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难以一言以蔽之,因此,人们常常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比喻来表达。日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情感的喻体存在诸多共性,中国五行哲学中的“水”、“火”、“土”等概念在表达情感时频频出现,譬如“喜悦的涟漪”、“情感的火焰”、“希望的光芒”、“欲望的泥潭”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具体概念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的关注及认识的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日汉两种语言中源于同一自然现象的比喻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数据,研究日汉两种语言中能反映该类情感的有关自然现象。通过例句分析,研究日汉两种语言如何采用自然现象词隐喻各类情感,归纳总结出两种语言中以自然现象为始源域的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二、语料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主要选自『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选取方法是,在选择一种语言的某一语例之后,即寻找另一语言的对应词项,以考察其对应情况。

通过查阅其中自然现象词语(包括天气现象及山川河谷等专有词语,如阳光、寒流、暗礁等),收集始源域(喻体:自然现象)中表示目标域(本体:喜悦、希望、恐惧、绝望、失望等情感)的词语,对这几种情感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三、日汉“情感”隐喻类型

(一) 正向情感

1 喜悦 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喜悦或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因为人们常常借助自身对具体自然现象的感悟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所以日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喜悦”情感的隐喻,都具有“喜悦是水”、“喜悦是光”等隐喻框架(见表1)。

表1 以“喜悦”为目标域的始源域对照

笔者从本次数据库检索中看出,不论是在汉语还是日语中,“喜悦是水”的隐喻均位居首位,其中汉语中“欢乐的海洋”用例多达61处。

例1 伴随着刘翔冲过终点的那一刹那,沸腾的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例2 何度も喜びの波 が襲ってきて、そのたびに新たな感動が、閉じようとしていた目を開けさせた。

从例1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奥运会竞技场上那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感受到了人们的惊喜和赞叹。例2中,不论是晶莹剔透的浪花,还是微风吹起的涟漪,都给大海、水面增添了些许“生气”,“喜悦的浪花”、“喜悦的涟漪”恰如其分地描写出当事人内心略带喜悦的细微的情感波动。

另外,汉语中“喜悦是光”的隐喻也为数不少,这也来源于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验。

例3 听说这位专家愿意听他的奇遇,他那一双黑色的眼睛闪烁出喜悦的光芒。

喜悦是一种积极情感,当它发生时,由于生理的自然反应,人的面部色彩常表现为红色,面色发亮有光泽。光给人带来温暖,让人感到舒适,因此,当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时,人们的心情通常会愉悦舒畅。人类的这种对自然光亮度的共同感知,使得日汉两种语言都以“光芒”、“阳光”来表达喜悦的情感。比如汉语的例子:“老人朝他走过去,紧紧地抱住他,热情地说了很多话,眼里充满喜悦的光芒。”日语中也有「彼は、苦悩の雲を破って、歓喜の太陽が胸中に昇りゆくのを感じた」这样的表述。

尽管日汉语言中喜悦情感的喻体存在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具体概念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的关注及认识的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日汉两种语言中源于同一自然现象的隐喻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中相差最为迥异的当属日语“喜悦是水”的隐喻,用例中存在多达12例「歓喜の渦」、「興奮の渦」这样的表述。比如:

例4 大はしゃぎで歓喜の渦に加わった下柳は同年代の金本と、矢野と、がっちりと抱き合う。

例5 東洋の魔女と呼ばれた日本の女子バレーボールチームが金メダルを獲得、日本中を興奮の渦に巻き込んだ。

不难看出,例4、例5两个例句表述的均是竞技体育比赛后运动员及其同胞相互分享胜利时的喜悦心情。「渦」,译为“漩涡”,指的是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提起汉语中的“漩涡”,人们自然会想到江河湖海中那让人望而生畏的黑色区域,水总是一圈一圈地围绕着同一个圆心飞速旋转,如《西游记》中沙僧占据的流沙河,所以在汉语中,“漩涡”带给人们的极大的恐惧感。而日语中的「渦」虽然也含有“将人或物狠狠地吸入水底,使之无法挣脱”的意义,但是「歓喜の渦」、「興奮の渦」的隐喻用法则是侧重于它的“层层旋转,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的含义,表达的是「喜びや興奮に満ちた気持ちや空気が、自分の心の中や、自分の周囲をぐるぐると回っている」之意。换句话说,日语的隐喻映射着眼于「渦」的形状及变化,而汉语的表述侧重的是“漩涡”那令人恐怖的吸引力。

2 希望 希望是指美好的愿望或理想,经常用于前景较为乐观、实现可能性高的情况(见表2)。

表2 以“希望”为目标域的始源域对照

从表2可以看出,“希望”的概念在日汉两种语言中共享了数个隐喻映射。首先,“希望”被当作一种实体化了的“火”被点燃。作为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物质和文明标志,“火”与古人的生活有天然的联系,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及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神话传说既体现了“火”的地位,又可窥见当时人们盼望和获取火种时的心情,因为一旦拥有了它,人类便能摆脱黑暗与寒冷。所以在日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火”被隐喻成希望和理想的概念,而且火焰的强弱与希望的大小在结构上一一对应。

例6 能源开发给老区人民的心中点燃一把希望之火。

例7 グリフの身の安全が確認されたことは、虎王の心に小さな希望の火 を灯したが…

人们对光的概念的形成,最初是从太阳开始的。每天日出时天地逐渐变得光明,日落时天地则逐渐昏暗。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由此看来,光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劳作,另一方面也促使万物生长,让人们对收成、对生活有了期盼,所以便有了用光来喻指希望之说。

例8 她又一头扎进祖国的中医宝库,在这里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例9 彼女の横顔を見るジャンカルロの黒っぽい目にかすかな希望の光がまたたいた。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车辆和路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路,因为它是人们交往沟通的渠道。“希望之路”告诉人们希望的有无,正像路的有无一样。也就是说,要实现自己的希望,就要脚踏实地,奋然前行。

例10 在今后几十年的大发展中,京九铁路将成为振兴江西的“希望之路”。

例11 小さいことを蔑むならば、希望の道の途中で、道に迷ってしまうでしょう。

在以自然现象作为始源域而造就的“希望”的情感隐喻中,“希望的田野”是汉语中特有的表述,用例多达98处,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曲目《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形式出现。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季节,而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春播秋收,这份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生计。这首歌曲把田野和希望巧妙地结合起来,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这首歌曲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所以得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可以说,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了特定的表达方式。

2.给年青干部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年青干部是采油厂当前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和今后生产建设的领头羊,加大年青干部的培养力度,促使年青干部迅速成长为生产建设骨干,是采油厂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在一些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采油厂大胆使用有发展潜力的年青干部,有意识地分配给他们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锻炼他们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和高瞻远瞩的领导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 负向情感

失望、绝望、恐惧等不积极的情绪体验统称为负向情感,它不但影响心理健康,还影响身体健康。日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用令人害怕的自然现象来隐喻负面情绪的表述。

1 失望(绝望) 失望指的是希望未能实现而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感觉,绝望则是失望达到顶点时所产生的极端情绪,往往产生于生活、事业或爱情受到重大打击而看不到重新开始的道路时。因为属于消极情绪的一种,日汉两种语言都用负面的、有害的自然现象来进行情感隐喻(见表3)。

表3 以“失望(绝望)”为目标域的始源域对照

“漩涡”是指流动的河水由于受到地形、水速等原因的影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旋转的圆圈;“深渊”指很深的水。不论是强烈的漩涡还是万丈的深渊,都会将人狠狠地吸入水底,使之无法挣脱。汉语中,“是谁把中国股市推向绝望的深渊”这句话指的是股市大跌导致股民信心严重挫伤,看不到任何希望,此处的“深渊”喻指艰难的境地和险境。

与“漩涡”相同,一旦被困“泥沼”、“泥潭”,无论怎样挣扎都会束手无策。我国游泳名将戴国宏曾说:“1992年,我坠入了绝望的低谷。”这里的“低谷”是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最不顺利、不景气的时期。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用“黑暗”来喻指绝望之说。

例12 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没有光亮、没有色彩,只有一片黑暗,绝望的黑暗。

“黑暗”与“光明”相对,指昏暗无光。人们最初形成对“光明”与“黑暗”的观念是从日出日落、昼夜更替的自然现象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黑暗”的概念也由原来单纯指称自然现象逐渐被用来表示其他抽象的概念。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往往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从而产生消极的联想,因此,在日汉语中都普遍用“黑暗”来指称消极悲观的态度或看法。

2 恐怖 恐怖是一种消极情感,指的是人们面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危险所产生的惊慌状态。人在恐惧时,呼吸会加快而短促,心脏和脉搏跳动加速,血液循环不畅通,因此,会出现全身发冷、脸色变白、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见表4)。

例13 但看了恐吓信的白井不由得感到惶恐不安,仿佛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恐怖的漩涡之中。

例14 こんなことをしていても治りませんが、そのままにしていると恐怖の淵に陥るのという最悪の事態は避けられます。

基于与上述负面情感“失望”、“绝望”相同的感觉经验,深渊、黑暗等容易让人产生消极联想的概念也常用来隐喻“恐怖”情感。

表4 以“恐怖”为目标域的始源域对照

一般人对特定的环境或事物会产生恐惧心理,譬如深不见底的峡谷深渊以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由此可见,情感隐喻中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四、结论

(一) 日汉两种语言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以自然现象为始源域的普通情感表达的隐喻用例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除正向情感“希望”之外,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水”可以隐喻其他几种情感。从概念阐述标准看,水的动静、深浅、清浊、冷热和能量等特点被一一投射到完全不具备水的形态特点的抽象情感域内。因为液体具有流动不息、变化多样的特性,这种特性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诸多惊人的相似性,所以日汉两种语言中,常用“水”来表示情感的变化,可以说,“情感是水”这一隐喻来源于人类生活的共同认知体验。

(二) 从构造方面来讲,自然现象与情感在认知上存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火花是在极高的温度下短时间内产生的,如果想让火花燃烧成火焰,就必须不断地给火花增加能量。人的情感如同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情感的积累。所以说,“希望是火”的隐喻投射中既有“希望的火花”又有“希望的火焰”之说,“喜悦是水”的隐喻映射亦同。提到水,我们自然联想起江河湖泊瀑,涧溪潭海流,它们或波涛汹涌,或平静如镜,抑或是激流湍急,又或是宁静舒缓。与“欢乐的海洋”相比,“喜悦的涟漪”描述的则是情感上细微的变化。由此可见,情感的深浅程度及表达方式与自然现象中的“火”、“水”存在结构上的一一对应。

(三) “希望”是人们对某事或某物抱有期待,“失望”则是失去了信心

可以说,“希望”与“失望”都源于欲望,“希望”是欲望的过程,“失望”是欲望的一种结局,是失败的欲望。从词的价值评价视点看,“希望”经常表示积极的意愿,而“失望”则恰恰相反,指的是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的感觉。

从逻辑上说,“水”与“火”是一对意义相反的概念,在目标域中的投射分布应该具有对称性,但实际情况如何只有通过语言事实才能得到验证。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日汉两种语言共享了“水喻失望(绝望)、火喻希望”的隐喻投射。Kövecses通过列举“There was a glow of happiness in her face(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喜悦)”、“When she heard the news,she lit up(当听到那个消息时,她的脸上充溢着笑容)”等诸多实例,阐述了“Happiness is light”的隐喻映射。鍋島弘治朗指出,希望是积极情感的一种,与幸福相似,我们只有怀揣希望才能感觉到幸福。可以说,“希望是光”是来源于“幸福是光”的隐喻映射。因为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光和热,所以便有了用火、光来喻指“希望”之说;而水在没有外界条件下,按照重力原理是要往低处流的,这与Lakoff & Johnson在阐述方位隐喻时指出的“喜悦、幸福为上或高,悲伤为下或低”相吻合。

(四) 与日语相比,汉语的隐喻表述中均用双音节词替代单音节词

日语中的单音节词在汉语的隐喻表述中均用双音节词替代,譬如“喜びの波/喜悦的浪花”、“希望の光/希望的光芒”等,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最初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譬如《诗经》中的歌谣,四字一句,一字一意,但社会发展致使词汇量增大,单音节词的不稳定性日渐增长,无法一一表述丰富多彩的语义,所以常常和其他字、词等组成新的结构来完成隐喻。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ZOLTAN K.Emotion Concepts[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0.

[4] ZOLTAN K.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 鍋島弘治朗.日本語のメタファー[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社,2011.

[6] 周及徐.上古汉语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22-128.

猜你喜欢

隐喻现象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