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结构“微X”的语义、语用考察
2014-08-13曾丹,陈杰
曾 丹,陈 杰
(1.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 430056; 2.武汉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2)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和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流行结构“微X”应运而生。该结构的产生源于网络微博的兴盛,后逐渐从网络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与追捧。据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微”成为2012年使用频率激增的年度热门汉字。由“微”所构成的“微X”结构简洁新颖,概括性强,用几个字就能传达出需要几句话才能表述清楚的内容,昭示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潜在转变。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着手,系统梳理“微X”结构的语义衍生脉络,探讨其语义演变的内在机制,归纳总结其语用范围,挖掘该结构得以流行的语用动因。
一、“微X”结构的语义分析
“微X”结构源自“微博”,即“微型博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微型”的释义为“体积或规模比同类东西小得多的”。“微”是“微型”的缩略形式,因此,“微”最初的意义即为“体积或规模比同类东西小得多的”。例如:
例1 金杯X304.2米长的车身超越了竞争对手,车身宽度接近1.7 m,甚至超过了华晨金杯“大海狮”,被称为“小海狮”,是行业中最宽的微客。(《重庆晨报》,2013年7月4日)
例2 《人民日报文艺点评:“微小说”,下一站文学?》(《人民日报》新闻标题,2011年8月19日)
例1中的“微客”指的是体积比一般客车小的客车。例2中“微小说”指篇幅规模非常短小的小说。它们分别是“微型客车”和“微型小说”的缩略形式。在“微X”结构产生之前,这些词语就已存在。在“微博”缩略形式的影响下而萌生出相应的缩略用法,并且在“微X”结构大行其道的语用环境下,缩略形式“微客”“微小说”后来者居上,大有替代其原有形式的趋势。而从语义上看,这些词语中的“微”保留了“微型”的基本语义,主要侧重于“+体积小”“+规模小”。另外,有一些表义上与此类似的“微X”词语,它们直接采用“微+X”的格式来构词,不再是某些已有形式的缩略。例如:
例3 2010年,随着《老男孩》的一炮走红,微电影的概念随即进入大众视线,从此,这种影视传播形式,以其易于传播、便于观看,成为观影者新的目光聚焦点。(《科技鑫报》,2013年8月8日)
例4 微情书,最简短的文字,最简约的爱恋。是幸福、是伤感、是甜蜜、是思念,这个情人节,我们在情书里将爱情进行到底。(《甘肃日报》,2011年2月16日)
例3中的“微电影”指的是指投资、制作规模和片长都比常规电影要小很多,但又具备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例4中的“微情书”则是指字数少、短小精悍的情书。两者的语义侧重点仍在于“+规模小”。虽然其中的“微”不再是“微型”的缩略形式,却传承了“微型”的语义内涵。
(一)“微X”的语义演变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拓展,由“微博”衍生出的“微X”结构在语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微”不再简单地对应为“微型”。从现实语料来看,“微X”中“微”的语义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沿“微型”义发展
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以下几种。
(1)表示数量的微小。例如:
例5 2010年,华彬集团拟投资114亿元打造国内首个“微排放”低碳经济示范区。(《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4日)
例6 其代表作品《诺亚传说》倡导的“微消费”模式期望通过降低消费门槛,让更多玩家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网易,2012年6月13日)
例5中的“微排放”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微量排放,例6中的“微消费”则是接近于零消费的微小消费。例句中的“微”均表示“数量小”。
(2)表示时间的微小、短暂。例如:
例7 被称为“微留学”的修学游,是指学生历时两到三周,到海外参加“世界名校游”,住在学生宿舍或寄宿家庭,体验国外学校的特色课程。(人民网,2012年3月21日)
例8 春暖花开时节,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近600名学生不约而同开启“微旅行”,简短的时间、低廉的消费以及短途的旅行,通过微博来咨询、分享旅游信息,把网络微元素融入了生活中。(《长江日报》,2013年4月18日)
例句中,“微留学”“微旅行”的“微”均表示“时间短”。
(3)表示程度的微小、轻微。例如:
例9 这些一闪而过的绝望、尴尬或者窃喜等细微表情,有个专有名词叫“微表情”。(《金陵晚报》,2013年7月15日)
例10 微整形在近几年平均增长80%,而传统的整形手术仅是小幅度的增长。从医学角度来看,微整形更适合东方女性。(39健康网,2011年8月1日)
例9中的“微表情”指不到1/5秒的表情,却含有丰富的信息,“微”表示“动作幅度小、程度轻”。例10中的“微整形”是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无须开刀、恢复期短的一种外科整形手术,“微”表示“创伤的程度微小”。两者的核心义为“程度轻”。
(4)表示花费小、节省的。例如:
例11 通过各种“省钱”但不“省料”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市民酝酿着过一个年味不打折的“微春节”。(《青岛日报》,2012年1月14日)
例12 微精神成为一种过年时尚,它既为一些囊中羞涩的民众创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又是绿色生活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真实注脚。(《通信信息报》,2012年2月2日)
例11中“微春节”是在物价水平不断疯长之下人们所选择的一种过节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经济简省的春节”。例12中“微精神”的实质是“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微”均表示“节省的”。
2.沿“微”的“微博”缩略义发展
沿“微”的“微博”缩略义发展,语义又有细微不同。
(1)表示“……的微博”。例如:
例13 连日来,成都城市微博“微成都”连续在微博和微信平台推出2012年感动成都的10个草根故事,让无数网友切身感受到网络传递的正能量。(《光明日报》,2013年2月24日)
例14 浙江微博自去年上线以来,先后成功推出微丽水、微天台、微拱墅、微新昌、微秀洲等政务微博聚合平台,奠定了其在政务微博方面较强的实力。(浙江在线,2012年7月27日)
例句中的“微成都”“微丽水”“微天台”“微拱墅”“微新昌”“微秀洲”分别指成都、丽水、天台、拱墅、新昌和秀洲的地方政务微博。“微”含有“……的微博”之义。
(2)表示“以微博为平台的”。例如:
例15 当天,太平街道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三改一拆”行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派出了60名工作人员配合拆违。整个行动通过微直播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网友面前。(《温岭日报》,2013年5月31日)
例16 该州消防部门积极探索实践以“微访谈”、“微执法”、“微服务”为内容的“微警务”网上工作新模式。(人民网,2012年3月16日)
例句中,“微直播”“微访谈”“微执法”“微服务”“微警务”分别表示以微博为平台而进行的直播、访谈、执法、服务和警务。其中的“微”均表示“以微博为平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存在着与该类“微X”同义的结构——“微博X”。例如:
例17 本报记者将与团市委、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英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一起奔赴现场,并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实时实地地报道活动现场的情况。(《汴梁晚报》,2013年7月23日)
例18 《3.24亿人玩新浪微博 一次微博访谈收费15万》(《北京晚报》新闻标题,2012年5月6日)
例19 现在,上海警方已经开始“微博执法”了,这份勇气和善意,值得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借鉴和推广。(新民网,2011年1月24日)
例17的“微博直播”与例15的“微直播”、例18的“微博访谈”与例16的“微访谈”、例19的“微博执法”与例16的“微执法”均为同义关系。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看,同义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者的记忆负担,因此在使用中会形成竞争关系,通过优胜劣汰来最终实现语言系统的精简。调查显示,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微博X”与“微X”的使用并不均衡,前者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后者,使用范围也小于后者。甚至有些时候只存在“微X”,而没有与之同义的“微博X”结构,如例16中的“微服务”“微警务”就没有对应的“微博服务”“微博警务”。由此可见,虽然此类“微X”的语义是以“微博”义为基础的,但在“微X”发展成熟之后,它在语言使用中反而比同义的“微博X”更强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对“微X”中“微”的语义演变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其衍生关系可用图1来直观呈现:
图1 “微”的语义演变情况
(二)“微X”语义衍生的动因
通过分析“微X”的语义内涵及其衍生关系,不难发现,其多义化的进程符合语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通过直接扩大词语的使用范围来增加其涵盖面,从而使词语的义项增多”[1]。具体而言,由于“微X”的源头为缩略结构“微博”,当“微”独立为类词缀时,其语义发展存在两条途径:一条是基于“微博”的“微型”义来延展。根据词典释义,“微型”包含以下义素“+体积/规模”“+比同类东西小得多”。作为词义的区别性特征,义素越多,词语的外延就越窄,使用范围也就越小;反之,义素越少,则词语的外延就越宽,使用范围也就越大。因此,通过义素“+体积/规模”的脱落,“微”的语义由“微型”发展为使用面更广的“微小”。另一条途径是“微”作为凝固结构“微博”的缩略形式使用,此时它的语义以“+微博”为核心义素,或表示“……的微博”,或表示“以微博为平台的”。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微X”的语义发展过程属于语义泛化。“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2]而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3]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不同认知域之间语义投射来实现语义的引申。“微”在表示“微型”义时侧重的是“体积/规模小”,根据人类的基本认知经验,数量小的事物通常表现为体积或规模小,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于是通过隐喻,表示“体积或规模小”的“微”有了指称“数量小”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又推衍出“花销小”的意义。而“微”引申出“时间小”“程度轻”等意义也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在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4]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概念隐喻的基础,原来表示空间上“体积/规模小”的“微”得以实现语义的泛化。
当然,语义衍生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就“微X”而言,其最初的原型“微博”在使用过程中除了通过缩略衍生出一系列的“微X”词语外,还通过谐音方式产生了“围脖”的用法,于是“大围脖”“织围脖”分别被用来表述“大微博”“写微博”等意义。例如:
例20 《北京政府机构首织“大围脖” 建首个省级政务微博群》(《北京日报》新闻标题,2011年11月19日)
例21 《首都社科专家组团实名“织围脖” 于丹、张颐武等名家加盟》(人民网新闻标题,2012年3月16日)
二、“微X”结构的语用分析
“微X”结构能够得以流行,与其自身具有的语用特征分不开。下面,笔者将从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两个角度分析“微X”结构在现实语言运用中的特点。
1.“微X”的语用范围
流行结构“微X”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既能用以指称具体事物,也能指称抽象事物。前者主要包括以下领域:政治方面的词语如微丽水、微成都、微南昌等;经济方面的词语如微经济、微营销、微企等;文化方面的词语如微小说、微话剧、微漫画、微阅读等;生活方面的词语如微春节、微爱情、微时尚、微整形等。从具体事物的“微”再到抽象事物的“微”,如微思想、微见解、微传统、微时代、微文化、微动力等。
不难看出,“微X”的使用环境经历了从网络微博领域扩展到具体生活领域,再从具体生活领域拓展到抽象领域的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微X”语用范围的拓展过程
2.“微X”的语用动因
“微X”的流行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语言的内因来看,一方面,“微X”具有表义的整合性和多样性,能通过相对简洁的方式传达较为丰富的语义内涵,有效地实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5]。另一方面,该结构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有效抓住语言使用者的眼球,吸引大众使用。例如:
例22 由于工作和学习都很忙,我们没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所以只能“微阅读”。(《广州日报》,2013年1月21日)
例23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微时代”。微言、微博、微信等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某部借鉴和运用这种时尚化元素开展“微教育”活动,激活了思想工作一池春水。(京报网,2012年3月27日)
例22中“微阅读”是指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不受阅读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十分灵活。用简单的三个字就能全面概括当下流行的口袋书、电子书、手机报、微博等阅读形式。例23中“微教育”是指网络时代下,采用微信、微博、微影、微谈等互动教育模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教育方式多样、新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互动交流等特点。这么多的特点采用一个形式简单的“微X”结构就能表达,取得了极佳的语用效果。
从语言的外部因素看,“微X”是当代社会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产物。篇幅限制在140字左右的“微博”具有语言简洁、即时分享、快速传播的特点,符合快生活节奏下人们迅速、快捷获取信息的需求,有效克服了交际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出现便受到了追捧,与之相关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大量涌现。为了指称这些与“微博”相关的新事物、新观念,“微X”类词语不断产生。例如:
例24 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烟台支队龙口大队日前着力发挥“微课堂”方便、及时、全覆盖的优势,在助推党员官兵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网,2012年10月24日)
例25 《那些“微梦想”生生不息》(《新京报》新闻标题,2012年1月21日)
例24的“微课堂”是利用“微博”“短信”“微信”等新兴交流平台而展开的简短、及时的课堂教学,它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交际方式的新变化。例25中“微梦想”是人们生活理想的一种缩写。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小小的梦想,这些小小的梦想被时尚地称为“微梦想”,表达了在现代生活挤压下人们不乏憧憬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微”力量的不断积聚,传达出中国人面对压力时能化大为小的乐观心态和坚韧毅力。“微X”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民众的社会心理特征。
三、结 论
随着新型网络交际互动媒介——微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微X”这一令人关注的语言现象。“微X”的语义发展沿着两条脉络展开: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轻微”,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化为“数量小”“时间短”“程度轻”和“花费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微X”结构最初见于网络领域,后扩展到具体生活领域,再拓展到抽象领域。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手段,客观反映出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因而得以流行。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语义的分析与认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56.
[2]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33-37.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8.
[5]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1980(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