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生、深化改革的“中国好声音”
2014-08-1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做政府工作报告。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77次。
有评论指出,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生图景将与改革图景相互交织,百姓生活将在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进一步改善。
本刊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进行了梳理,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意在使广大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政府工作报告带给我们的新希望。
【报告摘录】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认为,简政放权是权力的“自我革命”。晒出权力“家底”,防止变相审批,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才能达到减权增效。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应当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专家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正不断推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行政审批权下放,显示出本届政府“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
【报告摘录】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白天认为,法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各种矛盾愈发尖锐的情况下,深化改革更需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如果说改革会有失误,法治的作用就在于及时纠错,以防出现全局性、长期性的失误;如果说改革要付出代价,法治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减低成本;如果说改革有风险,法治就是把控风险的有效保证。
【专家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认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法治思维是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公务人员的法治思维直接决定着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只有明确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照法律履行职责,才能科学解决社会矛盾,法治政府才能真正建成。
【报告摘要】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认为,权力清单制度既“限权”又“规权”,是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的“自我革命”,是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进一步规范“印把子”的信号。晒出“权力家底”,让公众对权力边界不再“云里雾里”,使“变相审批”“隐性审批”失去存活空间,是既“去皮”又“割肉”的举措。但是,好制度要有好的落实和监督,不要让好制度变成“稻草人”。
【专家解读】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表示,法治政府是阳光政府,晒出“权力清单”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晒单”过程中,必须克服部门利益、清除人为障碍。在权力公开之后,应注意不同部门间事务的集中和整合;警惕权力转移到官方协会等“变相寻租”的问题,亟需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报告摘要】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蒋洪认为,我国预算法正在修订过程中,修法理念就包括,在原来只有公共预算的基础上,将更多的项目纳入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透明、阳光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公开;改变预算粗线条审批;预算编制细化到项;行政部门预算调整权不应过大。
【专家解读】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意味着除了要公开部门预算中安排的“三公”经费,还包括要公开中央转移支付到地方资金中在具体科目里安排的“三公”经费。与以前相比,今年“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更大,哪怕是犄角旮旯的“三公”经费,都要晒出来见太阳。
【报告摘录】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袁寿其认为,公车改革改掉的是特权“蛋糕”,赢得的是民心。走出“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怪圈,必须在数量上做“减法”,在监督上做“加法”,公车数量、公车消费都应公示,能减的都要减,依靠群众的监督力量遏制公车私用。
【专家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管理与体制研究所所长聂高民指出,公车改革不仅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还透出一个重要信号:要对不合理的存量利益进行调整,看准了就去做。公车改革酝酿了十多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总的来看,公车改革一方面固然要权衡利弊、考虑周全,但更关键的是要下定推动改革的决心,以动真格的改革来提振人民群众的信心。
【报告摘录】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认为,通过制度反腐,能够确保反腐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专家解读】中国监察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认为,2014年将延续2013年的高压反腐态势,一批“老虎”“苍蝇”将继续被揪出;同时,在下半年制度反腐或将有大的突破。2014年将进入继续治“标”和开始治“本”的关键期。
【报告摘录】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王学东认为,保障贫困地区的资金供给,实现扶贫资金的精准配置,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需要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逐步降低财政资金直接扶贫的比重。通过转变政府角色,聚集资源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引导金融扶贫更深推进。
【专家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减贫和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认为,新目标既考虑到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目标任务的需要,也考虑到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等问题。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新目标。一方面,扶贫开发将进一步加力;另一方面,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宏观层面上,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微观层面上,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将强力推动减贫工作更高效率地深入推进。
【报告摘录】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民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认为,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针对的群体是那些最困难也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尽可能帮助弱势群体实现个体和家庭的自立。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认为,社会救助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托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它的对象是低收入的困难群体和天灾人祸中的不幸者。因此,只有通过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政府才能把底托住。通过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让所有的人完全解决生存危机。同时,同步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改革,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报告摘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认为,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必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消除阻碍农民进城落户、人口迁徙定居的户籍制度障碍。同时,遏止“大城市病”,也确实需要差别化对待“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
【专家解读】国家发改委城市与中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制定户籍差别化政策,应该在就业时间长度上做进一步的甄别,而不是强化某些限制性的附加条件,如年龄、学历、职称等。针对具体的就业时间标准,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或者小城镇可以不要就业时间,一律放开。
【报告摘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认为,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土地确权意义重大,实施难度更大,可以因地制宜,适度推进,试点探索。
【专家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扩大其规模,盲目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很多工商资本、农业企业进入农村,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农村的土地流转,一定要慎重、稳妥。第一,要处理好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要强调农民自愿、有偿,并且要合法。第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家庭经营和企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第三,土地流转之后,一定要避免土地的“非农化”,也不要过度“非粮化”。
【报告摘要】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市场价格过低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过高时对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黄巧云认为,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兼顾了农产品价格政策化和市场化带来的矛盾,既鼓励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但也应该看到,制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补贴额度和方式等等,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同地方的农产品市场不同,实施方案要因地制宜。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就是将农产品的供求与定价完全推向市场,这一探索让人们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充满期待。新体制下,农产品价格将由市场决定;从长远来看,农业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都将受益。
【报告摘录】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简单的征地盖楼。“三个1亿人”,并不是简单“三个1亿人”的叠加,也不意味着就是3亿人,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大致的数字。对于“三个1亿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这是政府对自己所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具体内容。有了这个具体内容,中国版的城镇化就有了相对清晰的目标。
【专家解读】国土资源报原总编辑、人民网创始人蒋亚平认为,“三个1亿人”点出了城镇化发展的三维坐标:以人为本、共享文明、区域均衡,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含义。
【报告摘录】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龚曙光提出,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缺乏直接规定调整互联网金融的条款,法律的缺位导致多种涉网金融业务处在“灰色地带”,带来风险、潜藏隐患。长此以往,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专家解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接下来,相关政策、法规可能会很快出台。互联网金融在有规矩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对各个层面都是好事。
【报告摘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王康认为,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体现了中央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专家解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认为,如果说国家增加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名额,是为了激励这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家庭和地方的命运,那么,通过提升这些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准,更可以让这些学生尽量缩短与发达地区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距离,而不是简单依赖国家提供的优惠。
【报告摘录】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任永昌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体现了中央保民生、稳民心的决心。
【专家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上调就业目标,这很不容易。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每年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加上登记失业等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大约有2500万人。调高就业目标,也显示出政府对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充满信心。
【报告摘录】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认为,近些年,国家已越来越认识到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认识到需要构建机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这三个“最严”彰显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建议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的处罚力度。
【专家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认为,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制度、法制建设入手。近些年,在食品监管上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法规不健全或者本身有缺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食品缺乏安全标准,有的食品即使有标准,也是标准越制定越低,比如乳制品标准等。因此,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严守法规和标准”,要用更先进的食品标准,作为“治本的一个根本”,特别应杜绝利益集团绑架标准的制定。
【报告摘录】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戴天荣认为,更多的保障房建成,将有效缓解“住房难”问题。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体现出更加市场化的思路。
【专家解读】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共有产权住房作为租赁与自有、保障与市场的过渡,能在住房政策中发挥许多作用:一是增加自有住房机会,满足国人拥有住房的愿望;二是补贴成本远低于公租房,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三是产权责权明晰,降低了寻租空间;四是不同收入和产权家庭混合居住,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支持市场增加新建住房产出,促进经济发展。
【报告摘录】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认为,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中的“第二支柱”,由企业缴纳或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这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充裕补充。通俗地说,自己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能拿两份“养老金”。多一份保险,就多一份养老的踏实。
【专家解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二为一,迈出了社保“并轨”的第一步,从技术层面上奠定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并轨的基础。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并轨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必须对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做出根本性的改革。
【报告摘录】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吴仕民认为,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既要靠做大总量盘子,也要靠构建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做大GDP“蛋糕”;另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特别是缩小一次分配差距。当然,也要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配套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勤劳致富。
【专家解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控高”,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同时,加强规范灰色收入和打击非法收入,遏制并扭转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
【报告摘录】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刘玉村认为,医改之难,就在于涉及政府与市场、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多方利益的平衡。再深的水也要蹚,报告提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破除以药补医,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
【专家解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曾益新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升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合)人员的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人均80元升至今年的320元,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医改以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合)人数在2011年底已经超过13亿,覆盖率几年来保持在95%以上。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上升至1000个,将全国半数以上县市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决心。
【报告摘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会场传真】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认为,全面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不怕罚款怕曝光”的企业来说更有威慑力。除了建立企业信用“差评库”,还要设立“曝光台”,不能“躲猫猫”和“半公开”。要借助市场力量、消费者选择权、金融机构约束等,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倒逼企业讲诚信。
【专家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指出,“黑名单制度”的说法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就是要把所有市场的漏洞堵住,而这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报告摘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认为,“单独二孩”政策已在多省、市推行,能有效改善家庭人口结构,还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专家解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曾益新认为,当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不会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改变,决定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妥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应注意五方面事项:一是遵循基本程序,科学制订方案,依法启动实施。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三是做好再生育服务工作,简化审批程序。四是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五是做好各地出生人口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确保生育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
【报告摘录】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会场传真】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认为,千丝万缕的利益链让一些地方在治理雾霾时投鼠忌器。应当将“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建立起刚性约束机制。
【专家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所副所长谷树忠认为,“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对污染宣战”,意味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层级。这无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打向污染严重地区、行业、企业的重拳,是以行政手段治理污染的新动向。
(以上内容根据《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民生周刊》、《新京报》、《大河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相关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