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在高校精品教材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2014-08-13韩敬波
韩敬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材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全国出版的大专及以上教材的品种数及初版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0年43029种,初版16488种;2011年48126种,初版17976种,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1.85%,初版增长9.02%;2012年50270种,初版19655种,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45%,初版增长9.34%。但繁荣的背后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教材内容“继承”的多,创新的少;另一方面,适合高校教学的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少,教材定位模糊,生命周期较短。那么,如何在激烈的高校教材市场竞争中让所开发的教材脱颖而出,展现出长久的生命力?如何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中对教材建设的要求?精品化战略是其必由之路。而在影响精品教材开发的诸因素中,编辑的作用尤显关键,其角色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
编辑是不断的学习者
学习者智,学习者胜。高校教材编辑要具有敏锐的编辑嗅觉,实时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不断地充实、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为高校精品教材的开发储备营养。
第一,要了解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中教材建设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并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重视教材编写与出版质量,强调高校教材精品意识,实施高校教材精品战略。所以在开发高校教材时,切忌简单重复,应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教材,以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二,要掌握所擅长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课程设置情况。高校教材编辑要掌握所擅长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课程设置情况,包括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方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技术与研究手段,以及该专业主要学者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从而一方面为精品教材的编写提供专业、作者的储备,另一方面也增强自身对书稿内容的判断力和对作者的鉴别力。
编辑是潜在选题线索的发现者
编辑要想在繁荣和竞争并存的高校教材市场中发现有价值的精品教材选题线索,需要转变观念,结合出版社自身优势和资源,扬长避短,寻找潜在的精品教材发展方向和切入点。
第一,从高校教师中获取选题信息。高校教师是编辑获取精品教材选题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教材编辑要与高校教师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并经常与其沟通,了解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向、对教材建设的要求、所掌握的教材使用信息、对现有教材优缺点的评析等等,进而确定选题策划的范围,从中发现新的选题信息。
第二,从学术会议中挖掘选题线索。在各类学会、协会组织的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中,编辑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中了解到当前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包括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的最新进展,以及对现有教材品种、内容和使用提出的新需求。因此,要借助各种大型专业性学术会议,加强与学术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选题线索,并且借此与相应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熟识,通过其在专业上所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聚拢一批优秀的作者群体,共同开发相应学科高校精品教材。
第三,从市场调研中发现、验证选题方向。编辑对潜在的教材市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这源于长期、不间断的对高校教材市场的调研。通过走访书店,向图书销售人员咨询同类教材的销售量、市场占有率、价格、作者等情况,了解本社和其他出版社同类教材的出版情况,进行同类教材的市场分析。这不仅能考察、验证有价值的选题线索,而且有助于发现教材开发的空白点,进而获得新的选题方向。
编辑是优秀选题的实施者
精品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选题方向的确定,到选题线索的发现,再到选题的确定,是一个静心思考、充分研究的过程。作为教材编辑,理应树立精品意识,找准主攻方向,优化教材产品结构,着手打造既专业又有特色的精品教材。
第一,明确教材定位。首先是读者定位。教材编辑要明确教材的使用对象,细分教材读者群,要对教材使用对象的特点和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教材性质定位。不同性质的课程,其学科地位及对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内容的深广度也不同。
第二,遴选优秀的作者队伍。在遴选教材主编时,一般需作几方面考虑:首先,学术上要有一定的建树和造诣,最好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其次,要有该课程的任课经历,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对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心中有数;再次,要具有严谨的学风、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善于沟通,能够统领编写队伍。对于参编者,最好能志同道合,学术观点没有大的分歧,学术水平相近,以便互相切磋;同时在专业方向上又能各有侧重,即每个人都在该专业某一领域学有所长。
第三,提供科学、可行的教材编写方案。编辑要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及对教材选题的思考,向主编及编写团队提供详尽、科学、可行的编写方案。据此,教材编者能够充分了解教材出版者对于教材的意图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高校专业教学的实际,对教材编写方案的内容进行讨论、修改、调整,最终与教材出版者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达成共识,最大可能地出版有特色的高校精品教材。
第四,全程把控教材编写质量。高校教材编写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二是由主编起草教材编写大纲,召集参编作者召开大纲讨论会;三是作者撰稿,通过召开统稿、审稿会定稿。编辑可将上述三个会议作为教材编写过程的三个重要节点,加强对教材编写过程的把握,并对照教材编写大纲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地与作者进行讨论,包括体例的一致性,体系的完整性,概念表述的正确性、准确性、统一性等等,以实现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最终目标。
编辑是精品教材的创新者
创新是精品教材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精品教材特色化的构建过程。这里以我社出版发行100多万册的《教育学基础》教材为例,分析编辑在教材创新性方面所作的探索。
第一,向编者渗透教材编写理念。高校精品教材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体现时代感和先进性。如《教育学基础》,编辑要求编者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公认的学科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融入到教材中,同时又不断向编者强调将教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发展前沿、内容深度与知识广度等方面的关系。所以,《教育学基础》不是教育学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凝结了众多学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它不仅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高校教材得到了众多师生的认同,同时又富含丰富的学术价值,故其价值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第二,与编者共同研讨教材的框架结构。高校教材要想在众多同类的教材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融入新鲜的编写元素,展现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形成教材的特色和亮点。在《教育学基础》的编写过程中,编辑在充分尊重编者智慧的前提下,向编者充分表达了教材市场调研的情况、高校师生对教材的需求情况,以及教材市场中已出版的同类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并在教材出版后,及时与编者沟通院校师生使用该教材的意见,通过多次修订,不断完善教材结构,不断补充新内容,从而使其内容更加实用、适用和合理。
第三,与编者共同商讨教材编写体例、内容呈现方式。高校精品教材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或在内容的组织上,或在体例的设计上,或在呈现方式上,或在承载的载体上等进行创新。《教育学基础》的编辑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不但让版式设计新颖、醒目,而且使教材栏目的设计、教材内容的表达都反映出“思考”的元素。《教育学基础》每章都设计了“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主要结论与启示”“学习评价”和“学术动态”等体例,通过向学习者提供一些醒目的语言表征,激活其知识存贮活动,提高对信息接受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交往”中,参与到“教学思考”中,从而使教材的各元素设计达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思考能力的目的,在高校教材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辑是精品教材的宣传者与维护者
宣传是教材发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精品教材成长的重要步骤。编辑最熟悉教材的特点,对教材的作者、教材的定位、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的内容等都最为熟悉,因此编辑是宣传、介绍教材的最佳人选,在教材宣传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精品教材的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本新教材出版后,受作者和出版社等诸多因素影响,书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需要吸纳高校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意见,结合技术、学科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对现有教材多次打磨、修订,使其日臻完善,逐渐成为精品。因此,编辑要做一个称职的教材维护者和服务者,主动走访教材使用院校,听取高校教师使用教材后的反馈意见,为教材的修订掌握一手资料,做到精益求精。
总之,在高校精品教材开发中,编辑不再是“为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而是“优秀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这些美誉让编辑的工作更富内涵、更富挑战性,让编辑的素养更加全面,让编辑的角色更加多元化。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