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职教立体化教材开发
2014-08-13张立科王威
张立科 王威
教育信息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也给职教教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微课作为新兴热点,为职业院校所关注。立体化教材作为数字出版的代表,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课概念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解决方案,整合了纸质书和微课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用于推广微课教学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2013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方面由教育部主推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程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微课开创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
信息化技术与各个行业实务相融合是当前的应用潮流,也是未来大势所趋。而在教育界,教育部于2012年3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又于同年5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12月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对信息化技术在实务中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教育部通过主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卓有成效。
微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的。首先,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最先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的概念,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最早研究微课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事实上关于微课,还有数种其他模式的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几点包括: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5-15分钟;单粒度,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将微课看作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它是在“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产物,进而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
微课最早兴起于中小学教育,但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因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突出一个“变”字,对课程建设要求高。而我国职业教育由于跨度大、底子薄,目前普遍存在优秀师资短缺、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课程建设落后等问题,如何应用简易快捷便于掌握的传播方式将新技术、新应用融入课堂教育中,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鉴于上述特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可相应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微课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授课习惯的前提下,可以较为容易地嵌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微课作为课程导入、重点讲解、答疑辅导等展示使用,通过精心制作的微课内容,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目前微课模式已经在不少院校实施,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数字出版理念催生立体化教材
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出版的核心是内容,出版的本质是选择,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纸质还是数字化载体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因此,信息不单单是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存在,数字化的资源的生产也是出版社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信息、符号、媒介,是用于向学生讲述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播思想的材料。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教学。当引入微课的概念之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者对教材产生了新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就呼之欲出了。
立体化教材是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交流的平台,它为院校提供教学资源的系统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顾名思义,还是以纸质图书为载体同时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它的内容广泛,包括微课视频、案例素材、仿真环境、演示动画、考试系统和课程教学网站等;表现形式多样,有纸质图书、音像光盘、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整体性的策划设计,策划的思想应当贯穿教材建设过程的始终,教材的每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立体化,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教材应用的服务等都要体现立体化的理念。
立体化教材助力微课,推动教学改革
教材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引入了微课的概念后,立体化教材建设仍然应围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中心进行建设。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在这个环境下,教材是一种载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手册。微课视频是核心,在每一个专题化的重点难点上,由最擅长讲解这个问题的教师设计,并以视频的形式供学生观看,充分发挥名师这一稀缺资源,传承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或出镜讲授,或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像,借助信息化手段,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观察较难展示的实验场景。通过微课视频将CAI课件、案例项目等数字化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微课与纸质教材相互呼应,对重点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表达,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
出版社在建设微课资源的时候,可以重点选择有精品课资源支撑的课程,将已有的优秀教学实例(如优质课程录像),编辑加工(转录、特效、合成等),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考试系统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微课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发团队,录制全新的微课。整个微课的制作过程与教材出版类似,由“选题拟定”“教学设计”“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馈”等环节组成。利用出版社既懂教育教学,又有数字资源开发的经验的优势,整合写作团队和资源开发团队,进行协同创新,项目化运作微课开发和立体化教材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是中心。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导课程标准,设计微课和教材的环节和内容。学习者之所以学习的动机的核心不在用什么样的技术呈现授课的内容,而在于课程本身。
第二,内容选择要恰当。微课的知识点,必须选择通过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选择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或考点。为学生对那些基础性和难以掌握的概念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就不仅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多的要求在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深造,把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知识传递。
第三,纸质书和资源建设同期策划。在实现知识内容数字化创意的同时,将其同步贯彻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通过立体化资源来还原课程建设思路,纸质书籍只是课程建设的固化成果之一,亦应充分发挥不同载体的特点,优势互补。如,纸质教材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微课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CAI课件等教辅资源配合书籍和视频,帮助老师备课、学生自学。
第四,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充分发挥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优势。充分调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建设云平台,将教学资源保存在云端, 并借助二维码等技术,将微课资源和书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丰富的载体形式给予教学内容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通过这些更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活跃互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开发微课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可以较好地实现“便于教,易于学”的授课目的。与此同时,立体化出版的多介质传播,又有助于作者的微课建设成果在更大范围传播。在此基础上,立体化教材的成功又进一步提升了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对于微课项目的研究开发值得教育出版强社重点投入。(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