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的广东消费模式选择

2014-08-13房尚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态足迹消费结构

摘要:广东是我国生态足迹总量最高的省份,为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增加生态足迹供给,减缓生态赤字,提高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广东可通过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稳定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优化消费结构等方式构建生态的消费模式。

关键词:生态足迹 消费模式 消费结构

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研究显示,广东是中国生态足迹总量最高的省份,接近全国总量的10%[1]。根据报告,从广东人口规模和消费状况分析广东生态足迹不容乐观。在过去11年间,广东生态足迹呈明显增长态势,2011年广东生态足迹达到最高点。这说明广东省境内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单靠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已经无法支撑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省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将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态势,生态赤字相应呈现加速上升势头。消费模式应该与生态足迹相适应,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探索广东消费模式选择。

一、广东生态足迹分析

通过计算广东生态足迹,得出2000—2011年广东生态足迹变化,见图1。

综合《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国统计年鉴》、《广东年鉴》以及《广东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本计算的广东生态足迹,得出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广东省人口规模超过生态承载能力

人口规模是影响区域生态足迹的两大因素之一。广东资源拥有量在全国属中等,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底线的角度看,广东有生态盈余、在全球尺度上生态可持续。但广东人口基础大,生态足迹远超生态承载力,事实上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2000—2011年间,广东人口较快增长,从8434万人增长到10473万人,11年间增长了24%。近年来,广东GDP和人均GDP逐年快速增长,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产出率不断提高,技术与生产效率的提升,生态足迹需求的增速在下降。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广东必须承担人口增加所产生的生态足迹的增加,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二)人均生态足迹影响力上升

影响区域生态足迹的另一个因素是人均生态足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居民消费水平19578.1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各省份中高居首位。由于广东人口基数大,人均生态足迹较高,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和内蒙古。因而,广东保持着中国各省直辖市中生态足迹总量第一的位置。虽然广东实践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发展降低能耗,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但是,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赤字逐年不断提高,10年间分别提高了31.7%和9.8%。2011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已达到1.6204hm2。表明人口、经济压力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远超过该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总量高度相关,在人口因素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成为影响生态足迹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广东能源缺口特别是化石能源缺口比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广东本身能源很少,能源产量远不够需求;另一方面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广东的能源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受制于能源供应,能源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速。

(三)城镇化速度加快增加生态足迹

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城镇高于农村一倍以上。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为防止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带来的种种问题,城镇化必然伴随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量消耗钢铁、水泥和水电等资源,增加生态足迹总量。根据广东“十二五”规划,广东城镇化率将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70%。2012年广东的城镇化率为67.4%,比2011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快速的城镇化将加大广东生态足迹总量。

二、广东消费模式选择

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要减少广东省的生态足迹需求,增加生态足迹供给,减缓生态赤字,提高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建设生态明是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非团体或个人力量所能达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结构模式,即使未来发展为“强国家—强社会”模式,国家依然具有极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作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结构模式和政治制度优势明显,成就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辉煌。政府应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速淘汰高能耗经济;推动技术革新发展绿色技术使绿色消费成为可能;通过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基层政府决策;通过媒体和学校渗透绿色消费教育;通过政府采购引导生态消费模式构建。没有政府主导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消费环境难以自上而下推动生活模式,广东生态消费模式构建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作用的发挥。

(二)稳定人口政策

广东省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一是人口本身基数大,二是因人口迁徙影响使得广东常住人口增长较快。近年来改变和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人口红利结束后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为解决劳动力短缺而为之;二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低生育率难以维持传统的家庭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而为之。然而,如果从生态角度分析,广东必须毫不动摇地稳定现行人口政策。原因有三:首先,广东生态足迹已经远大于自身生态承受能力,随着其他省份经济发展,外来补充生态总量将越来越困难。广东的生态状况难以支撑大幅度的增加人口。其次,广东许多地区有多子多福的化,政策一旦放开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人口增加难以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三,解决人口红利结束后的经济、社会保障等问题不能沿袭传统思维,依赖人口增加解决问题,而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社会养老制度最终解决问题。人口因素是决定消费自然模式的重要因素,广东的生态状况要求广东稳定现有的人口政策,避免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生态赤字快速上升,最终难以承受而影响经济发展步伐。

(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总量不能改变,但可以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广东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效果显著,广东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并纳入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2011年全省补充耕地3.44万公顷,落实占补平衡。广东省积极营造碳汇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省林业厅启动森林碳汇、森林进程围城工程,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

(四)优化消费结构

交通和住房在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很高。建筑和汽车消费是高能耗消费,这两个领域节能大有可为。要推动建筑节能和住房集约化,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计划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法律法规、推广节能技术和提高宣传等方式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较好。农村住房集约化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显而易见。限制家用汽车消费,完善公共交通。中国是石油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不可持续,要预防这种现象向农村蔓延。建议有二:一是大幅度提高家用汽车的使用成本,依靠市场机制促使消费者选择放弃使用家用汽车,选择更经济环保的交通工具。二是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廉价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意义非凡,广东2011年建成5000公里农村公路,有条件通客车的行政村都通了客车。大规模建设农村公共交通系统,虽然不一定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大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扩大了农民生产生活范围,增强了农民幸福感。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由于生态难以承受,高速发展的人类明在最辉煌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前车之鉴并不罕见。生态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层次需要。走在工业化前端的广东比较早遭遇在经济发展后环境破坏问题,也率先探索在工业化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能和可行的举措。期待着经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阵痛后,广东经济更快更健康发展,广东的消费模式更加生态环保。

参考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生态承载力、城市与发展[R].世界自然基金会,2012.第18页

[2]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广东统计年鉴2000—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

〔本系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D11HMK01)研究成果、2013年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毛泽东生态明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项目编号:粤教思函2013(80)号]阶段性成果、201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三育人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消费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阶段性成果〕

(房尚,1978年生,广东梅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总量不能改变,但可以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广东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效果显著,广东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并纳入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2011年全省补充耕地3.44万公顷,落实占补平衡。广东省积极营造碳汇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省林业厅启动森林碳汇、森林进程围城工程,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

(四)优化消费结构

交通和住房在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很高。建筑和汽车消费是高能耗消费,这两个领域节能大有可为。要推动建筑节能和住房集约化,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计划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法律法规、推广节能技术和提高宣传等方式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较好。农村住房集约化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显而易见。限制家用汽车消费,完善公共交通。中国是石油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不可持续,要预防这种现象向农村蔓延。建议有二:一是大幅度提高家用汽车的使用成本,依靠市场机制促使消费者选择放弃使用家用汽车,选择更经济环保的交通工具。二是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廉价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意义非凡,广东2011年建成5000公里农村公路,有条件通客车的行政村都通了客车。大规模建设农村公共交通系统,虽然不一定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大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扩大了农民生产生活范围,增强了农民幸福感。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由于生态难以承受,高速发展的人类明在最辉煌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前车之鉴并不罕见。生态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层次需要。走在工业化前端的广东比较早遭遇在经济发展后环境破坏问题,也率先探索在工业化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能和可行的举措。期待着经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阵痛后,广东经济更快更健康发展,广东的消费模式更加生态环保。

参考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生态承载力、城市与发展[R].世界自然基金会,2012.第18页

[2]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广东统计年鉴2000—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

〔本系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D11HMK01)研究成果、2013年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毛泽东生态明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项目编号:粤教思函2013(80)号]阶段性成果、201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三育人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消费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阶段性成果〕

(房尚,1978年生,广东梅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总量不能改变,但可以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广东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效果显著,广东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并纳入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2011年全省补充耕地3.44万公顷,落实占补平衡。广东省积极营造碳汇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省林业厅启动森林碳汇、森林进程围城工程,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

(四)优化消费结构

交通和住房在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很高。建筑和汽车消费是高能耗消费,这两个领域节能大有可为。要推动建筑节能和住房集约化,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计划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法律法规、推广节能技术和提高宣传等方式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较好。农村住房集约化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显而易见。限制家用汽车消费,完善公共交通。中国是石油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不可持续,要预防这种现象向农村蔓延。建议有二:一是大幅度提高家用汽车的使用成本,依靠市场机制促使消费者选择放弃使用家用汽车,选择更经济环保的交通工具。二是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廉价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意义非凡,广东2011年建成5000公里农村公路,有条件通客车的行政村都通了客车。大规模建设农村公共交通系统,虽然不一定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大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扩大了农民生产生活范围,增强了农民幸福感。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由于生态难以承受,高速发展的人类明在最辉煌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前车之鉴并不罕见。生态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层次需要。走在工业化前端的广东比较早遭遇在经济发展后环境破坏问题,也率先探索在工业化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能和可行的举措。期待着经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阵痛后,广东经济更快更健康发展,广东的消费模式更加生态环保。

参考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生态承载力、城市与发展[R].世界自然基金会,2012.第18页

[2]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广东统计年鉴2000—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

〔本系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思想研究”(项目编号:GD11HMK01)研究成果、2013年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毛泽东生态明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项目编号:粤教思函2013(80)号]阶段性成果、201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三育人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消费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明思想研究之一”阶段性成果〕

(房尚,1978年生,广东梅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态足迹消费结构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怎么变?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