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之我见
2014-08-12温秀玲
温秀玲
初中学生如何消化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在数学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教十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下面是我之见。
1.激趣培兴,助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1)老师的性情是兴趣有无的关键
一个学生对老师印象不好,就不想学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职业修养,让自己成为真理的化身,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性格阳光。这样的老师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带来力量,带来兴趣。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表现得心态灰暗或者缺乏幽默感,死板、教条,甚至用一些过时的僵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最终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情境的创设是兴趣高低的根本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2.民主科学执教,脑、口、手并用
(1)多思增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教学生如何动脑,如何思考,但不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的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说培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应当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探究知识,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应进行民主、有序的交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上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3)多做强兴趣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的效果显著得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能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有利于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氛围固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对话的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予赞同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
3.以学定教,有“法”可依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以上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一些做法,在此提出,望与同仁交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