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全民目击》想到的
2014-08-12王利华
王利华
摘 要: 无论是在电影叙事还是在文字叙事中,采用多重人物内视角不仅能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而且能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最大限度的开放性,有助于挖掘故事的深层内涵,明晰作者意图。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进行解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提高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者借着《全民目击》广受大家关注的契机,探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对小说文本和作文审题作多元主题解读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多重人物内视角 小说文本解读 作文审题 写作方法的指导
2013年热映的电影《全民目击》被人称赞“引人入胜,结尾令人意外”,峰回路转的剧情和叙事方式让观众觉得很过瘾,那么导演是如何将这一案件讲述得险象环生、扑朔迷离的呢?他主要通过大众群体、律师余男、检察官郭富城、富豪孙红雷的四个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展现不同的细节与观点,制造层层悬念,最终还原事情的真相。所谓的“真相”被不断确立、不断打破,最终拼成整图,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种手法在叙事文本中被称作“多重聚焦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电影界越来越受导演们的青睐。比如著名的影片《罗生门》(日本黑泽明导演)、《英雄》(张艺谋导演)都是成功运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经典例子。多重聚焦叙事模式是现代叙述学理论中叙述视角的一个概念。叙述视角,又称“视觉角度”、“叙述焦点”,是现代叙事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总体上,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类:“外视角”和“内视角”。其中,“外视角”又被称为“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这是传统上最常用的一种视角模式,叙述者好似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可从任何角度“客观地”观察事件,但难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内视角”则是指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内,使用内视角的叙述者通常就是故事的经历者,并经常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内视角”有固定式内视角与多重式内视角(多重聚焦叙事模式)。固定式内视角是从某一特定人物的角度出发,观察、讲述、组织整个故事,描述其所见、所闻,抒发其所感、所思。如果说固定式内视角只是对事件的“一家之言”的话,那么多重式内视角就是多重聚焦叙事模式对事件的“多家之言”。这种模式是“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以产生相互补充或冲突的叙述”,是情节重复表现的一种技巧。由文本中的不同人物也就是聚焦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讲述自认为的故事。
从叙事功能看,多重式内视角是削弱了故事情节的传统因果式的单一运行模式,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多重叙述角度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产生一种立体观察的效果,使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能够对所发生的事件有更为完整的把握,另一方面是故事的动机和结局还可能产生种种相异的解释版本,这就要靠观众自己去比照、思考,判断事实真相及多重声音背后的寓意。无论是在文字叙事还是在电影叙事中,我们发现同一个故事,若叙述时观察角度不同,就会产生迥异的效果。所以对文本多重叙事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挖掘故事深层内涵,明晰作者意图。因此借着《全民目击》广受大家关注的契机,探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对文本和作文审题作多元主题解读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提供了文本解读的新思路
多重式内视角叙事角度的多维性和意义的模糊性,正适应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多元性,也十分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打破传统小说“分析和理解”人物、情节、主题的单一教学方式,搭建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平台,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多重人物内视角在文中的运用,而有很多意外收获。比如著名语文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执教《黔之驴》时,要求学生分别按作者的口气、“驴”的口气、“虎”的口气讲述本文的故事。从学生讲述的实际情况来看,黄老师的这一设计产生了“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一是将学习活动游戏化,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二是让学生变换身份与寓言对话,细致地揣摩、体悟其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和性格,并进行表达得体的语言能力训练;三是将寓言的一个故事延展为三个故事,将文本静态的言语结构更新为动态的意义结构,创生了教学文本的意义,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我们从“多重人物叙述视角”而非“故事视角”的角度设计小说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故事的内容聚焦到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家叙述故事的角度、方式和着眼点上,进而探询作者的立场、写作意图。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作者为什么选择约瑟夫——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法展开阅读教学:让学生以文中不同人物的口吻概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让学生比较不同人称视角的叙述。通过比读,学生可以明确: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不同叙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儿童视角能使故事更显得真实可信,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人物观察的客观性。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角度解读小说,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深的把握。
二、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主题
分析小说的视角类型并换用不同的视角阅读,既可以读出一个个新的故事,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可以感受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阅读感受,让学生能够多角度阅读,发现文本新的意义。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老师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上,这本无可厚非,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因为课时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仅停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感觉:《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为了表现贝尔曼这个人物,最后的常春藤叶闪耀着贝尔曼人性的光辉,而其他的人物似乎不太重要,这样解读似乎显得有点单一。因此在教学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笔者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这个角度让学生改写“这是谁的故事?”,从而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学生分别从“琼珊”的故事中得出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贝尔曼”的故事中得出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苏艾”的故事中得出“爱”是一种呵护和包容,是朋友间珍贵的友情;从“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中得出艺术与人生的对接延续。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笔者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将目前已经存在的主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能借助一种新视角呈现给学生,并在这样的尝试中对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让学生既得到思维的训练,开阔文本阅读视野,又能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再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读到“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故事时,我们发现作者使用了不同的人物重复叙述。这里先是卫老婆子,后来是祥林嫂,然后是鲁镇上的人们。相同的故事从不同的人物嘴中说出来有什么不同呢?卫老婆子再次领着祥林嫂去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她对四嫂简略地说到了祥林嫂的近况,虽然也包含同情,但毕竟事不关己,不可能动情,因此不用详细讲述,只是“絮絮地说”。而祥林嫂却一遍一遍向人们重复她的儿子被狼衔走的经过。作为当事人,她的讲述中夹杂着巨大痛苦,把自己的伤痛一遍遍翻出来给别人看,是想能够释放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但是也是由于痛苦至极,导致有时候欲说还休,因此她的叙述是在详细与概略中重复着的。而鲁镇的那些听众们,刚开始是为出于好奇心,听了便满足地离开了,而当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的时候,他们“鉴赏咀嚼”过后,已经失去了兴趣,就不再搭理她。单从这不同的视角的重复叙述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也看出了人情的冷漠与残酷的程度。endprint
三、多重视角,优化作文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旨的隐藏性和丰富性增加了审题难度,材料含义的多向性又极易误导学生的审题。2012年全国15道材料作文题中,有9道故事类材料作文,2013年有6道故事类材料,笔者主要从多重内角度谈谈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我们发现一则好的材料是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的,有一个对象就有一个视角,甚至一个对象可以有几个视角,材料中每个对象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评述看到的事物,就属于多重式人物内视角。因此从多重“人物”视角入手,把握材料的各个不同指向,并最终确定核心立意是很全面而保险的做法。比如2006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我们就从每个特定的视角挖掘故事深层内涵:
(一)从牧羊人角度看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可以得出:①盲目模仿;②缺乏自知之明;③一味好高骛远;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二)从孩子的角度看乌鸦:“它也很可爱”可以得出: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三)从乌鸦的角度看老鹰:“我也想有这样的本领,模仿并拼命练习”可以得出:①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②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通过多重视角的解读并把它们整合到一起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这则故事,虽事浅但意深。我们采用多重人物内视角的方式去解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佳立意,这样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立意了。多重视角的解读分析对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有指导意义的。
四、多重视角讲述事件,凸显写作张力
一个事件,一般来说只能用一个视角讲述,以保持一贯性,但也可以大胆地拆开事件,换成不同的视角叙述,每人讲述一个方面,形成有效补充,叠加达成。在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事件逐渐丰满完整清晰起来。笔者曾经布置过一次关于“我与父母”的作文,其中一篇学生的习作就采用了这种手法,让人眼前一亮。现将部分段落展示出来:
女孩打开日记本,低头望去,她看到的是满纸心酸,遍地荒凉。
7月3日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丝毫不通情达理的人。我和父亲恐怕只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的陌生人。他对我总不甚友善,仿佛无法交流、沟通。有时我甚至怀疑我不是他亲生的。他总是对我很严格,处处不让我犯错。从我记事起,我就被逼着每天必须练习跑步,寒冬酷暑从不间断,有时放假了想偷懒都被严加训斥。小时候我学骑单车,本是应该慢慢来,母亲执意拉着我,可他呢,寸步不让,说是有母亲拉着,这辈子我也别想学会骑单车了……
女孩合上日记本,抬眼望去,她看到的是一只虫子像婴儿般蚕食着一片树叶。
父亲打开日记本,低头望去,看到的是满纸期待,遍地暖阳。
7月3日晴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认为我的?一个严厉得难以接近的人?我不知道。我总是对她很严格,处处不让她犯错。我说过即使我再辛苦也要让她读书。可她似乎不喜欢与我交流。我能理解,我对她严格是因为不想让她重蹈覆辙,做个碌碌无为的人。我逼着她锻炼跑步,是希望她身体健康,因她是早产,体质不好,经常住院,所以我宁可她恨我,我也要强制她每天练习,因为看到她活蹦乱跳、健健康康的,我才能心安。小时候她学骑车,我总是不拉她。她或许会对我有看法。她可知道——每摔倒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
父亲合上日记本,抬眼望去,看到的是一片树叶为虫子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这里运用了“多重式内视角”。文中的父女二人记录着各自的日记,对“父亲教女儿学骑单车,严厉的管教”等事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理解。由于分别从女孩与父亲各自的视角进行观照,因此对于同一事件也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虽然作者并未对父女之间的冲突展开正面叙述,但日记本上各自不同的声音却早使这种矛盾跃然纸上。多重式内视角通过对同一事件的多重聚焦,可能会使读者无法对这一事件形成清晰明确的印象,不同的聚焦之问会有重叠会有空白,还会有差异,但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加强了作品所蕴藏的张力,使读者越读越有兴味。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角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解读文本时,可以提供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主题,优化作文立意,同时在讲述事件时可以设置悬疑,使情节叙述有波澜,凸显写作张力。这是提高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