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背景文化的日本
2014-08-12邢泽尚志芳
邢泽 尚志芳
摘 要: 本文就“和”背景文化在日本“道歉文化”、日本多元文化并存性、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等相关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日本社会构造及日本国民性格文化均是在“和”精神构架下形成和固化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 “和”背景文化 道歉文化 多元文化并存性茶道
日本自古以“和”字为国名,以“和”为贵。
一
日本的“道歉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是日本“和”背景文化的一种表现。道歉文化是日本礼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有个笑话说,甲踩了乙的脚,乙却说:“对不起,硌着您了。”这种事在日本真的可能发生,而且说的人并无反讽之意。许多在日生活的外国人都觉得,日本人似乎每天都在不停地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无论是否是自己的错,只要给别人添了麻烦,就会说这句话。有人说,日本人的礼貌只是虚晃一枪的“假客气”,但从某种角度说,这正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和谐之美。日本人讲礼貌首先体现在重礼节上。熟人见面要鞠躬,朋友聚会结束后也要围成圈鞠躬……然而,日本人的礼貌又远不仅限于这些表面化的程式。它是在国铁上为了不挤到别人而委屈自己的克己素养,是在狭窄的道路上减速错车时互相打手势致意的谦让美德,是在餐馆接听手机时用手掩口低声悄语的细腻性格,也是走出豪华轿车后向侍者欠身致谢的平和心态。礼貌是日本社会保持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和增效剂,消灭了大量人与人之间的低级摩擦,把不和谐的争吵噪音降到最低程度。
二
日本的“和”背景文化还体现在多元文化并存性上。日本存在许多舶来品,因此难免会有冲突。比如神道教与佛教之间,还有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都多多少少存在矛盾,但这些矛盾在日本的不断发展中一一得到化解。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秉承着和魂汉材的态度,不断向中国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崎对荷兰开放期间,荷兰的自然科学及基督教义(简称“兰学”)传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入和魂洋材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及西方哲学纷至沓来。这些文化教义与日本传统的神道教与佛教并存。现代日本社会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有趣现象。幼年时期,小孩子们在“七五三节”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附近的神社祈福。青年时期举办婚礼的地点,多数是在教堂,青年男女在神父的见证下共结连理。组建家庭之后,家中必然是长幼有序,以忠孝儒家思想持家。去世之后,家人会请僧侣前来家中主持道场。人的一生之中会和各种宗教发生关系,这在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日本的“和”基调文化促成了日本文化的移植性,更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即物主義(实用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类似互扣民族特性文化帽子的笑话,讲的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国际豪华客轮遭遇海难即将沉没,女性乘客和孩子们被安排优先登上数量不足的救生小艇逃生的故事。这时船长对留在客轮上的美国男人们喊道:“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对英国男人们喊道:“剩下的都是绅士型男。”又对意大利男人们喊道:“留下的爷们最受女性青睐。”最后对日本人喊道:“大家都留下来,要死一块儿死。”虽说是个笑话,却从中巧妙地表现了同为同胞的日本人集团取向强,注重全体认同的一体感和重视和谐、同调的文化心理。
三
再看看“和”背景文化在日本茶道中的体现。“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就有一个突出的“和”字。这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营造出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由战国时代日本茶道物语文化出典的“一期一会”这句四字熟语,讲的就是既然是人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我们就必须付出人生中仅有一次的心力来应对眼前这个茶会。于是,千利休的茶室中,一株小小的插花、壁上的挂轴、手中的茶碗……样样都是能令喝茶人归于“恬静”、归于“沉着”、归于“死也无怨”的小道具。于是,只不过是一杯茶,你我便能心领神会;只不过是在狭窄茶室空间内,此时无言胜有言,我们可以完成此生最后一次的“相会”。时至21世纪的今日,如果我们能谨记仍生息在现代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期一会”的这种精神,将旅游当做是“一期一会”,就能与旅伴建立弥笃至宝般友情的同时饱享旅途风光之无限,将恋爱当做是“一期一会”,就会觅得爱的知音和爱的真谛;将网路神游当做是“一期一会”,就不会出现网络感情陷阱和网络犯罪的恶魔黑手;将整个人生更当做是“一期一会”,便会获得和美华彩的一生。
以上我们就“和”背景文化在日本“道歉文化”、日本多元文化并存性、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体现作了分析和探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毫不夸张的结论,即日本社会构造及日本国民性格文化均在“和”精神构架下形成和固化。
参考文献:
[1]源了圓.型と日本文化.創文社,1992.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