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4-08-12向春梅
向春梅
摘 要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本文从创设数学情境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直观情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当前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运用。恰当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然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还存在着不同的弊端,如创设情境缺乏直观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过于追求形式化、过分依赖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等现象。导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呆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低落,课堂有效性较差。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课题。
一、创设数学情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二)针对性原则
作为情境的素材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启发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小学生广泛的联觉和想象,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四)高效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以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汲取,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创设情境法
在上述这些原则思想指导下,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综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目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情境教学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
数学的发展是一部多彩多姿的故事史,有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故事,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是良好的课堂开端引入的素材。再说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人的情节。教师如能将数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数学故事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故事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或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故事,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使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直观情境,增强感性认识
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直观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数学公式、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条件,借助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和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录像带、电视电影等)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因此,教师在制作或运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放大所学部分,用色彩突出所要观察的部位,用动态来揭示事物的运动、变化,以获得最佳的直观效果。
(三)创造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
要创造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创造问题情境。其要点是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面的学生。第一,可设计一些有一定层次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少量的、学生可接受的、开放性较强的、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把设置问题的难易度确定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另外,设置问题要注意抓准有利时机,适时抛出,必要时点拨激励,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树立成功感,激发创新思考,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趣味无穷。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操作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小学生又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为创设操作情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新课改也倡导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创设操作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到具体可操作的意境中,使学生思维透过表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让学生动手去体验、探索的机会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的能力。如:学习基本图形时,可以指导学生一起动手来亲自剪一些图形,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形状与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形成数学思维。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创设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在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创新,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情境教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杠杆,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2.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49).
[3]郑春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3,(6).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