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CE—AHP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估研究
2014-08-12肖爱连等
肖爱连等
摘 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内涵与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宜于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能力是可以评估的.通过德尔菲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FCE-AHP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评估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FCE-AHP法;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56个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通过市场化途径,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受到重点关注.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市场风险较大.一些非遗市场运作失败或出现前期瓶颈,对传承人(团体)造成重大打击,形成一种“不市场化就消亡,市场化就淘汰”的错觉,最终加速非遗的认同衰减和消亡[1].二是文化空间被割裂.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非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环境,人为地选取非遗的片段、或者将非遗进行不当的商业运作,以迎合市场需求的做法,改变了非遗不易损耗、易于复制、可反复利用的资源特性,使非遗的文化价值被耗尽[2].三是社区大众被边缘化.在非遗的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利润分配等各个市场化环节,缺乏作为非遗承载者的普通社区大众的自觉、自愿和积极参与,大众参与普遍形式化与虚无化,削弱了非遗的传承性和活性.而外来文化者和强势文化者在非遗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势必造成对非遗的“保护性破坏”[3].四是产业开发的无序化.成功的产业化案例和文化产业的浪潮,容易让人产生“非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只要将非遗产业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误解[4].对众多非遗不分类型、特点、性质、主次的进行无序开发,势必形成投入不足的困境和产出甚微的尴尬.
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众多学者都认同或提到的一个观点,即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适宜产业化[5],产业化的成功与否会受到非遗自身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某项非遗自身所具备的适宜产业化的性质特点称之为“宜产性”.当对一个非宜产性的非遗进行产业化时,由于先天不足的关系,注定会困难重重甚至加速非遗的消亡.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试图建立一个评价非遗宜产性的体系,实现对每项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以降低非遗产业化的市场风险,真正发挥产业化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
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的和任务
建立非遗宜产性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分析非遗自身因素对其产业化的影响,从中寻找提高非遗宜产性和预控非遗产业化风险的途径.其具体任务为四个方面:研究非遗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从非遗自身角度研究影响其产业化的因素;区分“宜产性”和“非宜产性”非遗,降低非遗产业化失误的发生;从非遗自身因素角度找到有效预控其产业化风险的措施和途径.
2)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非遗产业化是指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和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功能,在深入研究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其市场化和企业化,直至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市场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产业化导入、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稳定和产业化动荡四个阶段.导入阶段是指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研发、产品化及商品化阶段.发展阶段是指全面开展生产技术成果的商业运作的初级阶段,包括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阶段.稳定阶段是指商业化运作成熟阶段,整个产业全面盈利,生产规模趋于稳定,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及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群链结合发展模式.动荡阶段是指新的相关技术或是产业开始崛起,旧的产业机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生产规模开始缩减,利润萎缩,整个产业体系呈现在动荡之中 [6].
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献查询发现,实现非遗产业化首要的是通过技术研究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产品化、商品化,进一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同时,结合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一产业化的主要目的.初次选取了非遗产业化导入阶段的产品研发、产品化和商品化及产业化对非遗传承的影响作为衡量其宜产性的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
2.2 指标体系的修改和建立
2.2.1 指标体系修改的方法
鉴于非遗宜产性评价体系的指标都是定性的,而且专业性很强,本文拟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7]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修改,最终确立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确定调查目的,拟订调查提纲.根据确定的目标,拟订出要求专家回答的问卷,其中包括背景介绍、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含义和解释,以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二,组成专家小组.根据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一个20人专家小组,其中文化产业专业教授10人,文化企业管理者10人.第三,第一轮专家调查.当面一一向20位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询问专家意见及提出意见的依据,作好书面记录.第四,第二轮专家调查.将20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但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第五,重复以上收集专家意见和信息反馈的工作,直到20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第六,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构建出最后的指标体系.endprint
2.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
1)非遗的产品化指标
非遗产品化是指有关组织将非遗通过研发、生产、验收、专利保护等过程,制造成能够提供给市场,被消费者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非遗产品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转化、生产、验收和专利保护等.①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非遗是人类创造的、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精神和观念方面价值、意义的文化遗留,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及观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载的观念和精神性质影响,或者受现有调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项非遗的产品研发创新可能性显然是不相同的,有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医针灸;有的产品单一,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产品生产企业化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通过企业化管理批量制造出来.这涉及到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社会生产时间等方面的问题.③产品统一检验的可能性,即非遗产品批量生产出来后,通过质检时有没有统一的质检标准,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质检标准.④产品专利保护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获得专利保护,有没有相关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
2)非遗的商品化指标
非遗商品化是指将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非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以进一步彰显非遗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显然,非遗的商品化依赖于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购买该非遗产品.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该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即非遗产品的消费价值.因此说,非遗的消费价值是影响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标.这里借鉴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将非遗的消费价值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8].①功能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即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会价值是指非遗产品使消费者与其他社会群体连结(包括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而提供的效用.即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提升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的社会效应.③情感价值指的是非遗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情感抒发,获得来自于所选择的非遗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④认知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条件价值是指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非遗产品产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节庆活动所购买的特定节庆食品、装饰品等.
3)非遗的传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指标
非遗产业化与其他事物产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遗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外,更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使非遗能得到有效传承.非遗的传承包括传授、继承和发展三个内容.①非遗的传授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非遗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的传授,主要由传授者、传授环境、接受者三因素构成.本指标衡量的正是非遗产业化对这三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②非遗的继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在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总是将各种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遗也不例外.因而,认识和继承非遗,除了传承非遗本身外,还应该不脱离该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艺术和服饰风格以及社区和人的日常活动等文化空间,以保持非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指标衡量非遗产业化对非遗及其文化空间继承的影响情况.③非遗的发展受产业化影响程度.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9].因此,传承非遗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冻结风俗和传统,将其放入“博物馆”保存,而是承上启下,一方面传授和继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标所衡量的内容,接续和沿袭创新,即在将非遗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增强其适存性的过程中,其产业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非遗宜产性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其中许多指标是主观指标,需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结论也存在着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为主体,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对各指标赋以权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图1).
5 结 论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遗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影响非遗宜产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发展变化,因此,该评价模型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7(24):85-86.
[2] 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J].湖南农机, 2008,35(1):52-53.
[3]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J].文化艺术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107-112.
[5] 杨亚庚,陈亮,陈文俊,贺正楚.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23(1):118-122.
[6] 钟杏云.产业化发展阶段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卢岚.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艳,张希良,王恩创,等.基于VIKOR多属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评价研究[J].科学决策,2012,(1): 65-77.endprint
2.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
1)非遗的产品化指标
非遗产品化是指有关组织将非遗通过研发、生产、验收、专利保护等过程,制造成能够提供给市场,被消费者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非遗产品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转化、生产、验收和专利保护等.①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非遗是人类创造的、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精神和观念方面价值、意义的文化遗留,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及观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载的观念和精神性质影响,或者受现有调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项非遗的产品研发创新可能性显然是不相同的,有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医针灸;有的产品单一,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产品生产企业化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通过企业化管理批量制造出来.这涉及到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社会生产时间等方面的问题.③产品统一检验的可能性,即非遗产品批量生产出来后,通过质检时有没有统一的质检标准,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质检标准.④产品专利保护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获得专利保护,有没有相关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
2)非遗的商品化指标
非遗商品化是指将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非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以进一步彰显非遗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显然,非遗的商品化依赖于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购买该非遗产品.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该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即非遗产品的消费价值.因此说,非遗的消费价值是影响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标.这里借鉴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将非遗的消费价值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8].①功能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即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会价值是指非遗产品使消费者与其他社会群体连结(包括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而提供的效用.即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提升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的社会效应.③情感价值指的是非遗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情感抒发,获得来自于所选择的非遗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④认知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条件价值是指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非遗产品产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节庆活动所购买的特定节庆食品、装饰品等.
3)非遗的传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指标
非遗产业化与其他事物产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遗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外,更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使非遗能得到有效传承.非遗的传承包括传授、继承和发展三个内容.①非遗的传授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非遗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的传授,主要由传授者、传授环境、接受者三因素构成.本指标衡量的正是非遗产业化对这三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②非遗的继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在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总是将各种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遗也不例外.因而,认识和继承非遗,除了传承非遗本身外,还应该不脱离该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艺术和服饰风格以及社区和人的日常活动等文化空间,以保持非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指标衡量非遗产业化对非遗及其文化空间继承的影响情况.③非遗的发展受产业化影响程度.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9].因此,传承非遗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冻结风俗和传统,将其放入“博物馆”保存,而是承上启下,一方面传授和继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标所衡量的内容,接续和沿袭创新,即在将非遗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增强其适存性的过程中,其产业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非遗宜产性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其中许多指标是主观指标,需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结论也存在着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为主体,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对各指标赋以权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图1).
5 结 论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遗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影响非遗宜产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发展变化,因此,该评价模型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7(24):85-86.
[2] 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J].湖南农机, 2008,35(1):52-53.
[3]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J].文化艺术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107-112.
[5] 杨亚庚,陈亮,陈文俊,贺正楚.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23(1):118-122.
[6] 钟杏云.产业化发展阶段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卢岚.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艳,张希良,王恩创,等.基于VIKOR多属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评价研究[J].科学决策,2012,(1): 65-77.endprint
2.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
1)非遗的产品化指标
非遗产品化是指有关组织将非遗通过研发、生产、验收、专利保护等过程,制造成能够提供给市场,被消费者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非遗产品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转化、生产、验收和专利保护等.①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非遗是人类创造的、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精神和观念方面价值、意义的文化遗留,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及观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载的观念和精神性质影响,或者受现有调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项非遗的产品研发创新可能性显然是不相同的,有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医针灸;有的产品单一,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产品生产企业化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通过企业化管理批量制造出来.这涉及到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社会生产时间等方面的问题.③产品统一检验的可能性,即非遗产品批量生产出来后,通过质检时有没有统一的质检标准,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质检标准.④产品专利保护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获得专利保护,有没有相关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
2)非遗的商品化指标
非遗商品化是指将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非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以进一步彰显非遗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显然,非遗的商品化依赖于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购买该非遗产品.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该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即非遗产品的消费价值.因此说,非遗的消费价值是影响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标.这里借鉴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将非遗的消费价值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8].①功能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即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会价值是指非遗产品使消费者与其他社会群体连结(包括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而提供的效用.即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提升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的社会效应.③情感价值指的是非遗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情感抒发,获得来自于所选择的非遗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④认知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条件价值是指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非遗产品产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节庆活动所购买的特定节庆食品、装饰品等.
3)非遗的传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指标
非遗产业化与其他事物产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遗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外,更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使非遗能得到有效传承.非遗的传承包括传授、继承和发展三个内容.①非遗的传授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非遗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的传授,主要由传授者、传授环境、接受者三因素构成.本指标衡量的正是非遗产业化对这三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②非遗的继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在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总是将各种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遗也不例外.因而,认识和继承非遗,除了传承非遗本身外,还应该不脱离该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艺术和服饰风格以及社区和人的日常活动等文化空间,以保持非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指标衡量非遗产业化对非遗及其文化空间继承的影响情况.③非遗的发展受产业化影响程度.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9].因此,传承非遗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冻结风俗和传统,将其放入“博物馆”保存,而是承上启下,一方面传授和继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标所衡量的内容,接续和沿袭创新,即在将非遗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增强其适存性的过程中,其产业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非遗宜产性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其中许多指标是主观指标,需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结论也存在着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为主体,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对各指标赋以权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图1).
5 结 论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遗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影响非遗宜产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发展变化,因此,该评价模型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7(24):85-86.
[2] 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J].湖南农机, 2008,35(1):52-53.
[3]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J].文化艺术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107-112.
[5] 杨亚庚,陈亮,陈文俊,贺正楚.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23(1):118-122.
[6] 钟杏云.产业化发展阶段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卢岚.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艳,张希良,王恩创,等.基于VIKOR多属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评价研究[J].科学决策,2012,(1): 6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