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
2014-08-12高芳智
高芳智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知识传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教学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改变教学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因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质量保证。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主体作用 四个条件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知识传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长期以来,受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授—受”方式是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系统讲述、反复提问、不断练习,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简单重复,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这种方式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操纵下的封闭系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仅教师转变观念还不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必须转变学生观念。所以,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给学生做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使学生突破已有的学习观念和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想象,敢于畅所欲言,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观念都转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各种客观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以前教师大包大揽、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合适史料,创设适当情境,设置合理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的平台和机会。
如《文艺复兴》一课,在突破“人文主义”这个核心概念时,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阅读有关“人文主义”的资料,从中概括出其特点,再选取素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学生看似明白了,实则对概念本身还存在很多疑问。出于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反思,我选择了两则史料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一则是《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第二则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不同时期的圣母像。学生通过阅读“绿鹅”的故事,认识到:人性是不能磨灭的。通过中世纪僵硬、呆板、缺少母子亲情的圣母像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母子温情的圣母像的直观对比,学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研读史料,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中获取知识和情感认知。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方法是“授人以鱼”,而新课程要求的是“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学习方法有很多种,阅读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之一就是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因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以历史必修一为例,入学伊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历史教材的步骤和方法。首先,粗读目录,了解历史必修一的主题是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历程;其次,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粗读本专题的子目录,了解专题框架;再次,精读课文,编写提纲细目,以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思考回答问题,以巩固阅读所得。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历史学习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质量保证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习的根本动力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学习就会流于表层和形式。所以,现代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形成历史思维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先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要不断变换问题的角度,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一些相关史料,借以影响和引导学生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有意对课本中某些结论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如“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真的遭受挫折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提供不同视角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得出自己的看法。如提供1919—1927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各行业的相关数据,引发学生对教材结论产生质疑,由此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追寻历史真相的兴趣。
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思维参与,除了以上几方面,还需要从更多角度对中学历史课堂进行审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