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4-08-12邓春荣

考试周刊 2014年44期
关键词:分组技能教材

邓春荣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尤其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变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犹如三足牢固地支撑信息技术教育之鼎,使我们更深入地发掘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文化教育意义,使学生的各方面均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产生如下认识。

1.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教师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这些基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念,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把这理念渗透于具体教学中。

课程以打造基础、夯实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石为要旨,因此,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必过于追求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而要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树立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2.按新纲要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考虑,技术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技能,人文性是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备教材就是要按新纲要标准,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因地制宜,统观全局。具体做法如下:备教材首先要按单元读完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硬件软件条件,按单元任务、学习目标、单元小结的自我评价,结合配套教学光盘资源和当地乡土资源,按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定教学中学生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制订单元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依照单元小结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后,使用屏幕录像或PPT做好技能知识的讲授准备工作,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纸杂志、浏览网上信息,写好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课件。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的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必须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实践操作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坚持练习,速度和质量都会提高,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逐渐掌握技能。动手还能增强自信心,这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5.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他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采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应用“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糅合,培养综合能力。

6.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6.1合理分组,掌握学生的情况。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甚至学习态度、性格等都相当了解,从而进行分组学习,制订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不了解学生,再华丽的教学方案,都只能是一个空壳,失去其因材施教的本质,就谈不上高效。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而言,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不能直接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参照标准鉴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仅仅以此作为将来分组学习的唯一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而本学科又涉及一种必不可少的硬件——计算机,因此,存在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这种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所以,在分组时,必须考虑这一点。在这之前,必须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进行一次大摸底。

6.2合理分组。

6.2.1分组人数:分组的人数和设定的组数要具体根据电脑室的格局及各班的人数而定,如果电脑室本身是按圆形分小组布局的,则比较好分,分组时,电脑室有多少个小组就设置多少个,人数尽量做到相等或相差不大;如果是其他不规则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一个组4至6人比较合适。因为少于4人的小组太单薄,多于6人的小组长又较难管理。

6.2.2分组方法:以一帮一的原则进行分组,如此各组的能力就能做到相对比较平均,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及竞赛。

7.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猜你喜欢

分组技能教材
高级技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