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必须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014-08-12王建宏
王建宏
2014年6月20日,在四川省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座谈会上,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发布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报告》。四川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详细解读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当前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任务。
现状:十年高速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增长较快,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时间,是四川民族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
张成明介绍说,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5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分别为依托水电和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经济模式、依托农牧业资源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模式、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模式、依托生物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发展民族药业模式和结合灾区重建实现产业升级模式。 2003年至2012年四川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生产总值(GDP)从308.0亿元上升至1587.5亿元,10年间,增长值为1279.5亿元,增长了4.15倍,年均增长20.0%。人均GDP、县级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分别代表了经济总量、强县和富民。按照这3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在第一集团的有西昌、汶川、会理和九龙4个县(市),属于强县富民的代表,人均GDP高于37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7000元。第二集团有康定、理县、会东和德昌等19个县。处于第三集团的有木里、北川、甘洛等28个县,人均GDP低于17246元。
10年间,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2年四川民族地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5.71亿元,同2003年相比增长10.68倍,年均增长30.1%。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65.9亿元上升至1649.84亿元,10年间增长值为1483.94亿元,年均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90.9亿元上升至458.98亿元,10年间增长值为368.08亿元,增长了4.05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639元上升至5990元,10年间增长值为4351元,增长了2.65倍。
问题:小康难度较大
虽然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高速前行,但仍然还有需要正视的问题。
张成明说,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存在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与全省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实现全面小康难度较大,产业政策和机制不佳,经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012年,51各县人均GDP为18155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11453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61.3%。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测算四川民族地区51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分析,51民族县中得荣、石渠、巴塘和壤塘等31个县(同时是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必须以19%以上的速度增加,才能到2020年实现15000元的目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措施:四条路径五大任务
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增速达到19%,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张成明认为,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
他建议,要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并重,实现绿色发展;引导产业集中和优化人口并重,实现集聚发展;大力引智引资与推动创业并重,实现提升发展;注重特色品牌建设与走出去并重,实现开放发展。
同时,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民族地区战略支柱产业;优化发展矿产开采与深加工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做精做强特色农牧产业;加快发展民族药业。
保障:八大配套政策
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配套政策是保障。张成明建议,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县支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政策;强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结对帮扶政策;强化机车设施建设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