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业有效性初探
2014-08-12施秀娟
施秀娟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语文作业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能力、经历语文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而且也有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从而努力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呢?
用艾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里的话来说:“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目前的中学语文作业存在着功利性和随意性两大问题。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的,作业形式单一,无非就是背诵考纲要求背诵的课文、古文注释、古诗文等,再者就是蜕变成大量地做题,反复做各种中高考可能涉及的题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考一个理想的语文分数的目的。
同时,语文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也不鲜见。尽管社会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主管部门甚至明文规定学生的作业时间,但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层出不穷的各类辅导书、花样繁多的校本作业,甚至少数教师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加给学生的邮箱作业、讲义……很多时候不加甄别、筛选,作业的量、作业的难易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如何提高中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呢?
一、作业设计应超越文本,注重开放性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这样阐述: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可见,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合格的教育,作业必须体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立足课内向课外延伸,而作业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拓展以形成能力的过程。教师应从各方面挖掘语文资源,精心设计作业。
八年级上有一专题活动:汉字。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让学生搜集字谜、自制字谜、猜字谜;搜集广告语、车标语,体会汉字与汉语修辞的魅力;开展社会调查,检查某些路段商店的招牌、路牌上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的汉字和不准确的拼音,建议有关部门研究修改;摘录并赏析自己喜欢的歌词等等。这样的作业超越了文本,也能将作业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强调人文教育的学科,如能在作业中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一定能让学生对于语文家庭作业有不一样的情感。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有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学习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并让他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同父母交流成长中的困惑、感动,有家长读了孩子的信后因感动也给孩子写了信。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情感体验。这是必须用心灵去体验的作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感悟和升华。
二、作业设计应形式多样,注重实践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对他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完成作业。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曾说:“奠基、固本、消肿、减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奠基,是奠知识、能力之基,奠做人之基,奠生命之基;固本,即强根固本,也就是要有语文的“本”——学习母语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情感活动。课本八年级下中就有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研究不断出现的社会热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研究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高中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演讲、访谈、辩论等形式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布置情境模拟的作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模拟班长、学生会主席等竞选演说现场,模拟师生访谈等。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像这样的注重实践的作业能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快乐,领略语文学习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作业设计应适度有序,注重层次性
“适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业量适度,二是难易适度。作业量适度就是要化繁为简,讲究实效,不能让学生吃不该吃的苦,侵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只有作业量适度,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作业马虎敷衍,只完成所谓的“硬任务”(书面作业),不完成“软任务”(阅读、背诵、查阅资料等)。其实,教师该反思一下,所布置的作业学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有没有给他们留下完成“软任务”的时间。只有作业适量,教师布置得颇具匠心的、更有价值的“软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有序”是指作业的设计根据年级不同要有梯度,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应地作业也应有一定的梯度。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发现初一学生做中考模拟题,高一学生做高考模拟题,甚至初中生做高考模拟题,恐怕没有哪一门学科的作业可以像语文作业一样“各年级通用”。
笔者曾见过小学生三四年级的语文作业,仿句、现代文阅读理解比比皆是,不少教师不屑让学生抄写生字词、组词、造句,认为这是没有水准的作业,但是知识、技能不落实,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呢?无怪乎现在的中学生错别字、病句越来越多。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布置的作业才能有的放矢。
四、作业批改评价应多元客观,注重及时性
作业评价的多元化已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可。从评价的对象角度,我们可以按照传统由教师评价,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从评价的形式角度,可采用分数制、等第制、评语制等,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注意有效性原则,尤其注意及时与客观。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少行政部门和学校关于作业批改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有发必收,有发必改,有发必讲。这样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反观现实,尤其是毕业班,语文课节数猛增,讲义像雪片,练习层出不穷,语文教师要完成全部的作业批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智慧并及时地评价学生作业。
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学生水平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改,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评讲难点、重点、易错点,这样才会增强作业的有效性。反之,如拘泥地将学生作业逐条批阅完再评讲,耗时过长,既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又延误了评讲的时机,学生已经大量遗忘,且已丧失探知的热情,得不偿失。对于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教师更应及时评价,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就会使学生,尤其是认真完成的学生失望,甚至觉得老师不尊重他的劳动,产生不良情绪。
另外,我们主张用欣赏的眼光、激励性策略对待学生的作业,但没有原则地一律叫好也有违学生作业的初衷。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知识掌握的不足、能力的欠缺,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
使语文作业有效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语文课程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及策略。让“学生沐浴着知识,享受着思考,感受着激情,体验着幸福”,这样的理想状态,将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