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审美教育让学生展现个性自我

2014-08-11顾春卫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灵美的音乐

顾春卫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堂好的音乐课,一首好歌曲,都是对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都能让学生愉快地进入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和体会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好音乐,让音乐的美真正进入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师应选择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可以唤起学生美感的歌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好的乐曲是音乐课堂实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目标的前提。一首好的乐曲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能够抒发学生温馨感受的歌曲,有美好的寓意,能够衬托学生美丽的梦想。具有这种寓意的歌曲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可在他们心里播下美的种子。此外,好的歌曲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厌,时间长了,自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中,帮助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现在学生接触的音乐很多,很多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这对于我们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某些音乐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的性格,甚至侵蚀学生的心灵,因此,音乐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好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在教学前一定要选好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歌曲,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陶冶情操。

二、理解音乐,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美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研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们真正的音乐的感受。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引向音乐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体验、理解歌曲的深厚情感,引起心灵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通过介绍著名音乐家生平故事或讲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体验美好的情感,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真与假、丑与美、善与恶的判别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解决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新的歌曲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通过音乐的内在情感感染学生,让美好的心灵之花在学生的心中悄然绽放。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认识美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将音乐教室布置得整洁、优雅、美观,可以给师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共鸣。其次,要营造人文环境氛围。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意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都是用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闪光点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我们的音乐课不是培养千千万万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热爱、喜欢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快乐。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美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的渗透,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音乐课堂成为良好的育人课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心灵中美的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三兴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灵美的音乐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好美的雾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