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劳动与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08-11曹如忠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7期
关键词:劳技剪纸作品创造性

曹如忠

劳动技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劳动技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促进了他们特长的发挥和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强化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废旧的彩色的打包带和纤维带可以做环保袋花篮、吊兰等。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使用所料管、塑料丝、软所料袋等做什么呢?这时可以分组讨论,自由想象,有创造性的实践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利用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我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变化,深入。这样行之有效的实践操作训练,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二、激发创作的兴趣是开启学生创新能力之门的钥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大多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才会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产生动力去创作、去解决和克服实际中出现的困难,完成老师交给的制作任务后,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探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完成任务的喜悦又促进了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吗?并不是光靠教师的嘴巴宣传,主要靠直观的示范和学生实际的操作,还要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诱导、感染学生。例如,事先准备好示范的剪纸作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绚丽的民间色彩,很能摄住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剪纸作品布置教室,校园设立两个学生剪纸作品宣传窗,进行不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欣赏他们同龄的剪纸作品。同时,还运用学生在全国发表剪纸作品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中去。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是迸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劳技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鼓励他们凡事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创造,敢于异想天开,做出不相同的作品。求异思维是可贵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重在引导学生想象,从想象中展开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要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巧用手里的一根宽8~10厘米的铁条来进行创造性制作,一根根小铁条,在学生的手里竟演绎出了万种风情,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正在奔跑的小兔子,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体态臃肿的企鹅,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闪烁的小星星……

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对他们多鼓励表扬,即使学生的作业很不成形,也要找出它的闪光点。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像与不像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劳技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原则。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为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如果行动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兴趣。教师在劳技课上要用所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延伸。展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起他们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激情。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造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劳技课教学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小学劳技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小学劳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有效的利用教材,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环节,培养祖国创新性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技剪纸作品创造性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季玉兰剪纸作品
于富业剪纸作品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劳技教育使农村小学生受益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