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4-08-11庞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7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学校

庞丹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六个月以上,而孩子的户籍仍留在农村,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抚养和教育的儿童或无人照顾的儿童,年龄一般为6~16周岁。

一、调研背景与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中国社会人口的流动迁徙的规模与速度也呈现出越来越快的态势。由此而衍生出的农民工问题及其伴生的诸如农民工子女教育、家园感及归属感的丧失、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社会挑战。

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其残缺的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孤独焦虑、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质功利、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现象。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调研在黑龙江省选取齐齐哈尔、绥化、五大连池、林甸及宾县五个地区,这些地区外出务工青壮年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各市县调查问卷样本占总样本量各1/5的比例,合计调查问卷1017份,回收1007份,有效回收率为99%;访谈问卷80份,有效问卷70份,有效回收率为87.5%。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6岁之间,调查对象中有54.7%为独生子女,男女比例均衡。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健全,受监护情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使这一群体的家庭功能不断弱化,儿童获得来自于父母的情感和工具性支持都不能深入心灵,不能彻底解决成长中遇到某些问题。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频率低,半年以内回家一次的只占53.3%,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频率也不高,时间短,内容简单,多集中在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和学习方面的话题,往往忽略了儿童情感上的需要。

同时,由于农村教育现状的相对落后与传统意识的局限,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对获取生理卫生知识的渠道相对闭塞。调查显示,只有28.6%的留守儿童了解相关知识。

2.受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文化素质低的局限,留守儿童很难得到适当的教育与辅导

家庭成员对儿童成长提供的支持除了使儿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且还会从情感的完善上促成儿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对其行为方式和性格发展极为重要。调查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情况是其学习方面较为明显的问题,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劳动负担重,他们没有能力对其进行道德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辅导。现代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已然成为社会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和远离留守儿童生活地点的局限,使得留守儿童所获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3.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失父母亲情而导致心理偏差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所有社会中家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照顾年幼者,并促使其社会化,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员为儿童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能够促使儿童获得生理、心理上的慰藉。被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处于童年期的儿童,这个时期是其心理情感和社会化基础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此时期儿童没有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孩子会出现感情淡漠、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等各种情感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并对其以后的心理、人格发展产生危害。

访谈中,有61.4%的被访者表示有心里话愿意向父母倾诉,并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心事;并有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51.5%)认为父母打工会影响自己的心情;70.7%的留守儿童去过父母打工处;并有72.9%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跟随父母去打工处生活。57.1%的调查对象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和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母亲的陪伴,而我只有爷爷、奶奶送去上学”,“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妈妈沟通,只能憋在心里”……访谈中,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儿童遇到此类问题时,几乎都无法控制情绪而流出眼泪,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尝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的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以上数据说明留守儿童基本上可以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实,88.7%的对象明白“是为了挣钱养家、很辛苦”,并有1.4%的人感到“很自豪”,只有3.5%的人不理解,并有6.3%的人感到“被抛弃”。

并在社会趋同心理的暗示下会对正确的态度、行为作出较好的反应。在访谈中,许多具体回答则显示了孩子们的真实心理,92%的对象认为幸福家庭应该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家团圆”79.7%的人非常想念父母,17.2%的人偶尔想念,累计百分比96.9%。有50.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目前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心,18.1%的留守儿童认为缺少学习上的监督,认为缺少零用钱和吃穿等日常生活照顾的仅占5.4%和4.5%。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家庭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经济上的收获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如果可以重新选择,73.3%的留守儿童更愿意父母都在家,18.3%的留守儿童愿意到父母打工地学习,累计91.6%的留守儿童愿意呆在父母身边。并且,在对父母想说的话中,所有被访谈的留守儿童表达了共同心声:“希望父/母不要那么辛苦,保重身体”,“你快回来!”

4.政府、社区、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留守儿童管理存在盲区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教师来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对留守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师,有79.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不清楚老师知不知道的占14.3%,另有6.1%的留守儿童也不知道老师是否知道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访谈中也有教师表示,一些留守儿童自己不会主动说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留守情况或父母离异情况,认为“丢人”“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对教师工作进一步开展也产生了困难。对班主任是否关心自己这一问题,有69.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非常关心、经常谈心,是朋友,23.8%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会偶尔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其他不管的占3.9%,也有2.8%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从学校和教师方面,提供给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显然是不够的,这与农村学校目前的处境有关,许多学校经费有限、师资不足,教师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对教师来说要求过高;还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自身不投入,不关心、不配合,让班主任教师根本无法开展帮扶工作。有54.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有心理疏导老师,10.4%的留守儿童选择没有,另有34.7%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清楚本校有没有心理疏导老师。endprint

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提供给儿童生活上的支持,学校和教师为留守儿童主要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对于外部群体,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53.3%的留守儿童知道当地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6.1%的儿童认为没有,表示不清楚的占40.6%。目前多数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尚属空白,需要政府加强重视,协同当地妇联、村委会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与作用。

以上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来自于家庭、学校的相关支持不够充分,他们在同伴中获得的温暖与支持在其心理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关爱的群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与国家三方的通力协作。

1.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强化家长教育责任

家庭是充满温情的土壤,是人类发展的根基,是给予留守儿童温暖与力量之源,调查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示了对父母的感情依恋与对完整家庭生活的渴望,因此,家庭建设是根本。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外出务工,但对儿童的教育与感情沟通不能停止,要勤与孩子联络,在精神上鼓舞孩子,要培养自身的自立自强精神与勤劳肯干的优良品质,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监护意识,要注意家庭构建,不能因为外出务工,两地分居就放松感情维系,放松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造成家庭破碎,由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

2.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作用

学校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教授儿童知识的场所,更是儿童情感、人格形成的地方,因此,学校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比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刻,更加持久。”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体系的形成。

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机制,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情况了解清楚,完善备案。校长及教导主任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络机制,促进并监督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

其次,完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构。留守儿童是情感易伤人群,因为家庭的缺失,儿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与障碍,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疏导渠道,会对儿童不良成长埋下伏笔。同时要注意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有效辅导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

再次,要做好教师的培训与动员工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对儿童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感情的缺失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对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同时兼任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职责,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班主任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自然情况,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引领班级同学对其更加关注、关爱,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班风,同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或波动,做好家访工作,用爱赢得孩子的尊重与爱戴。

最后,发挥学校平台作用,做联接社区、爱心人士与家长的纽带,通过社区帮助,爱心人士与机构的帮扶活动来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在关爱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感恩上进的精神,与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取美好生活,从而回报社会的意识。同时开办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帮助家长获得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文化,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在学校感受温暖与乐趣。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得到法制保障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大多存在于偏远山区,经济十分落后。因此政府对留守儿童高发区要进行严格的政策法规监管治理。2006年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全国妇联组织相关工作组到各地开展调研,并建立了1000所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家长师范家长学校;同年,共青团全国少工委下发《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通知》;2007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十八大有关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部署,期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应陆续颁布一些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的政策与规定,并通过严格执行,使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改善、解决。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为它关联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某一方面的单独力量,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合力解决。希望通过对黑龙江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与分析,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群体的现状与困难,以准确的数据,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帮助到这些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儿童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学校
家庭“煮”夫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