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巧设问,让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

2014-08-11刘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7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材思维

刘红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高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不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一、贴近社会实际设问,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活跃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要求。能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深化政治课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越贴近,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对教学内容就越容易领会。例如,有的学生对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的内容漠不关心,但对乌克兰问题颇有议论。对此,我提出如下问题:1.乌克兰局势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2.联合国安理会为何有权就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举行投票表决?3.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为什么未能获得通过?4.我国政府对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为什么投弃权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习课本上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不但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同时还激起了学习政治理论的浓厚兴趣,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二、针对疑难问题设问,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追求气氛的热烈,提问过多。老师在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难点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分析思考,从而实现预设的目标。通常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于无疑处设疑。政治教材的可读性很强,有些内容往往作为阅读材料展现给学生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疑问,但却蕴含着智力因素,教师可进行深入挖掘,在学生看不出问题时引出疑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与知识衔接处设疑。现行的高中政治课教材,涉及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和文化生活几个板块,各个板块都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每课之间、每节、每框题之间都有着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揭示这种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3.于重点、难点处设疑。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正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常常受阻。因此,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多层次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具有聚敛性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经思考就能解答,结果导致课堂气氛表面上热闹;要么难度过大,学生思而不得或答而不全,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旁听的角色位置。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题目,多层次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直至顿然醒悟。例如,在教学“商品”概念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商品?”,学生就难以作答。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将这一问题分解开来,设计成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你接触过哪些商品?2.你是怎样得到它们的?3.你为什么要去“交换”?4.有用的东西都是商品吗?5.空气、阳光是商品吗?6.今年春天,在雾霾笼罩京城时,不少市民准备了空气罐。一瓶可以使用一个月,打开后空气也不会自己跑出来。灌装空气里面含有负氧离子,吸完后头脑清醒。这种罐装或袋装的新鲜空气是商品吗?7.作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呢?最后教师可请一名学生归纳出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经过这种分解式、多层次的提问,学生对商品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多角度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

思想品德课程由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教师要根据目标要求设置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提问,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如引导学生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脉络分析和理解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具有多相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把握更牢、运用更灵活。通过多变的角度进行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教材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