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2014-08-11陈春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7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解决问题

陈春花

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展开提升思维的翅膀,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提升。

集中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是一种异中求同的思考方式,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习惯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重要思维形式。而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使创造能力则更多地寓于发散思维中。

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的开始阶段,问题的情境往往不很明确,这时必须进行集中思维,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导出发散点。在发散的基础上,从多种设想、途径和方法中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最佳线索,使发散结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来,运用集中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许多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主体的思路沿着一些不同通道发散,另一方面必须运用主体的知识,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

1.集中。复习图形周长的概念,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特征等。导出长方形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由此可得到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求四条边长的总和。而由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求四条边长的总和就有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发散点。

2.发散。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由发散思维可得到8+4+8+4,8×2+4×2,(8+4)×2,4×(1+1+2+2)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3.再集中。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讨论,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8+4)×2这种算法上来,让学生感受这样算的简洁性,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最佳算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算法计算一些长方形的周长,通过练习巩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并能概括,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再散发。组织学生通过解决“用24米长的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菜园(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能围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明确篱笆的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逆向运用公式,周长一定,也就是长和宽的和一定(是12),这样孩子就可以展开发散思维,运用12的分成,12=1+11,12=2+10,12=3+9……快速的完成解答。这样能既快又好的完成题目,而且不重复,不遗漏。

当然,这种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的教学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常常可以诱发学生先展开发散思维,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再在发散的基础上集中,提炼新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由于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一位老师执教“9加几”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9+3,交流算法。有的同学喜欢数的方法,有的喜欢“凑十法”,还有的喜欢摆小棒……在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只是用“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做”结束本个教学环节,虽然体现教学民主,允许算法多样化,但是想一下孩子没有经过任何比较讨论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大部分孩子还是会选择自己原先的方法,这就起不到任何效果。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的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认识“凑十法”,感受到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巧妙性,能自觉地采用这一优化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课堂中,有效、充分的交流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更需要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提升。

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时,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孩子们充分交流,尽情讨论,无论是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还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更要有一定的广度,要给孩子们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这片蓝天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