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识字法”开启儿童自能阅读的前奏
2014-08-11冯璐
冯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民族一定要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如果不热爱读书,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他们让孩子从小舔食洒在《圣经》上的蜂蜜,为的就是让孩子明白“书甜如蜜”的道理。阅读造就了占世界人口不到0.3%却拥有全世界11.6%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民族。阅读对人的帮助可见一斑。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
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
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综上所述,“音频识字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在帮助儿童识字的同时,还有利于积累经典篇目,学会规范表达,获得美的熏陶,诵读、识字、积累多头并举,化枯燥的学习于无形,并为高效学习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可以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尝试使用,与其他识字方法共同铺就儿童提前阅读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戴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列举[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18/16/877149_230879190.shtml.
[5]阅读敏感期——培养孩子爱看书的最佳时期[DB/OL].http://blog.163.com/ponyclass@126/blog/static/10053787120101016745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