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缘何“惊”山鸟
2014-08-11张文娟
张文娟
【教学片段】
(整体感知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费老师在屏幕逐一呈现诗中所写到的景物——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了突出夜晚的“静”,费老师有意识地将画面设置为黑白两色。)
师:此时,一轮明月从薄薄的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倾泻在山涧中(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山林被照亮了!
师:睡梦中的鸟儿有什么表现?
生1:被惊醒了。
师:是的,你来读。
师:不仅被惊醒了,还怎么样了呢?
生1:偶尔叫几声。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那月亮——那鸟儿——
生1:月亮掀开神秘的面纱,把光芒洒向大地。林中的鸟儿被亮光惊醒,振翅飞出,还不时地叫几声。
师:说得真好!
生2:月亮从天上升了起来,
师:一般不这样说,建议改成“月亮从山头升了起来”。
生2:月亮从山头升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鸟儿被惊醒了。天亮了吗?它们不解地拍拍翅膀,时而还不时唧唧喳喳地叫几声。
师:“时而”和“不时”只要一个就行了。
师:(板画勾画出山涧的地形)因为鸟鸣涧两旁都是山,月光难得透过云层照进来,所以才会出现 “月出本无声,却能惊飞鸟”这样动人的情景。如果月亮又躲进云层,或者被山头遮住,刚才还在叫的鸟儿们——
生3:又会美美地睡了。
师:现在,理解“时鸣”的意思了吗?
生4:偶尔叫几声。
师:多么美好动人的画面!来,读出这幅画面——
师:明明写春夜静,怎么写鸟惊、鸟鸣?写“静”,怎么写声音呢?(播放几声婉转的鸟鸣声)
生5:因为山林静,所以才听到了鸟儿的鸣叫。
师:是呀,虽然写的是鸟鸣声,但正是因为山林的安静才能听得到。诗人用鸟惊、鸟鸣来反衬夜的静,这叫“以动衬静”。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用声音来反衬出夜的宁静。宁静的春夜,因为悠悠的鸟鸣而显得——
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师:太对了,请试着用声音来写出“静”。
出示:
1. 书房里静悄悄的,?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2. 夜晚的山林宁静幽美,你听?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生1:书房里静悄悄的,小主人写字的“沙沙”声,听得一清二楚。
师:说得好!用“沙沙”的写字声来反衬书房里的安静。
生2:书房里静悄悄的,连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师:(微笑地看着学生)针的什么声音呀?
生2:(马上心领神会)书房里静悄悄的,连根针掉在地上也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师:来,谁说第二句?
生:夜晚的山林宁静幽美,你听,鸟儿在轻轻歌唱,那么动听,那么悠扬。
【赏析】
“月出”缘何“惊”山鸟?这与“涧”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山涧离学生生活较远,更何况是春夜里的山涧。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难以理解个中的缘由,更别谈体会“惊”字的妙处。费老师在处理“惊”时别出心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逐步揣摩“惊”背后的意蕴。
一、对比色彩,呈现月之“明”
“月出”到底会给山涧带来什么变化呢?费老师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将交流的内容——诗中写到的景物在多媒体上逐一呈现,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特地将画面设置为黑白两色。等学习“月出惊山鸟”时,费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描摹月光倾泻的景象,原本黑白的画面随之变成了彩色,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仿佛看到银色的月光使幽暗的山谷瞬间鲜明起来,为理解“月出”缘何“惊”山鸟做好第一次铺垫。
二、勾画山涧,解读鸟之“惊”
“月出”为何能“惊”山鸟?光线的变化还不足以解释“惊”的缘由。费老师进行第二次的推进,寥寥几笔勾画出山涧的地形。山谷两边都是高高的山峰,月亮难得照进山谷。学生从直观上发现山涧的特点,认识到山谷时常处于幽暗的状态,鸟儿才会对突然而至的月光极为敏感,这才是“月出”方能“惊”山鸟的真正原因。这样,立足诗中本来的意境,抓住有效的突破点,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产生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揣摩表达,感悟画之“静”
诗歌明明写春夜静,为何要写鸟鸣呢?教师话锋一转,直指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老师播放了一段鸟鸣声。一声声婉转的鸟鸣悄然传来,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静静地聆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课堂成了寂静的山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蓦然发现——正是鸟儿的“动”衬托出画面的“静”,给原本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至此,“以动衬静”的手法不言自明。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发现、领会和习得。
四、联系生活,运用诗之“法”
体会“以动衬静”有什么用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古诗教学中同样可以习得表达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中。费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语言训练点,出示了两个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个写法的特点了。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