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遭遇“潜规则”
2014-08-11宋志坚
宋志坚
1586年,海瑞复出为官,担任南京右都御史。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就遭到下级的参劾,并由此引发一场争论。吏部最后表态,海瑞不宜出任要职,但可以继续保留都御史的职位。
耐人寻味的是,万历皇帝与吏部的意见是一致的,说是“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这里便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却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换言之,为什么要用难以“当局任事”的海瑞,去充当“镇雅俗,励颓风”的道德标本?
思忖良久,原因有两个:
其一,用的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的意思。以海瑞为官员榜样,虽然不能让官员都像他那样刚正不阿,却也大致能够做到公道自在人心,不至于失去起码的是非标准;虽然不能让官员都像他那样廉洁奉公,却也大致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至于利欲熏心。倘若“取法其中”,那么就只能“得乎其下”;倘若“取法其下”,那么就只能“法不得也”。于是乎,小人成堆,贪贿成风。这是朝廷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二,以此道德伦理之标本装点门面,“以正视听”——看看吧,我大明也有此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之官吏,我大明也有任用此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官吏的雅量,尽管这个道德标本只是一个不能“当局任事”的摆设,尽管在这个摆设的背后“当局任事”的是那些既非刚正不阿又不廉洁奉公的官油子。倘若如此,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了。
历史学家黄仁宇对此的解释则是:“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这种“妙法”,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潜规则。潜规则之所以“潜”,是因为它并不高尚体面,只能做而不能说,更不宜张扬;潜规则之所以是“规则”,是因为它实际上已经通行于世。
当只有谙熟潜规则的人方能“当局任事”的时候,谁要向潜规则宣战,其实就是向官场或体制宣战,无异于堂·吉诃德向风车宣战。
当海瑞只是一个道德标本时,他可以得到仰慕与敬重,虽然别人不想学也学不来。可一旦他想“当局任事”并有所动作,潜规则就会迅速调集一切抵触、怨恨与不满,通过某个缺口爆发出来。
这就不难理解下属参劾海瑞的一番言论:“如果学校中任何生员敢于按照海瑞的方式为人处世,负有视察官学职责的我将立即停发此人的廪膳,并加责打。”面对此类参劾,万历皇帝也不得不说“当局任事”非海瑞之所长了。毕竟,被海瑞触犯的官场之众,也都是他的拥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