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致富燎原火
2014-08-11杨忠
杨忠
秋收季节,小兴安岭南麓浅山区的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一片繁忙景象,街道两旁、农家园子里、村边山坡上,到处都是采摘木耳的村民。随处可见的木架子上晾晒着的大朵肥硕的木耳,就像一片片竞相盛开的黑玫瑰……
说起建华村的木耳产业,一个永远落不下的人物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玉玲。
2000年前后,杨玉玲经历了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父亲和丈夫相继离去。
2002年,为了早日还上7万多元债务、抚养正在上学的女儿,杨玉玲到绥阳林业局打工。看到那里的职工几乎家家种植黑木耳,日子过得挺殷实,杨玉玲心中一动:种植木耳挺赚钱啊!于是,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袋栽木耳种植技术,并密切关注木耳市场的行情变化。
2002年年底,杨玉玲回到建华村,试种了袋栽木耳5000袋,转年纯收入近万元。数着那沓钞票,杨玉玲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2006年,杨玉玲扩大种植规模,当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从此,杨玉玲更加坚定了依靠种植袋栽黑木耳脱贫致富的信念。
债务还上了,生活改善了,日子也越来越亮堂了。杨玉玲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忘那些渴望致富的街坊邻居。她主动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传授给大伙儿。在杨玉玲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很快兴起了发展袋栽黑木耳的热潮。
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在大伙儿热烈的掌声中,杨玉玲走上了村委会主任的岗位。
“大家信任你,才选你做带头人。你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叫富呢。我要尽自己所能,做好这个带头人。”杨玉玲深知肩负的责任,也对当好致富带头人信心十足。
以前,村里的木耳生产都是一家一户单干,不但生产成本高,而且在销售阶段经常遇到被压等压价的情况。杨玉玲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建华村木耳协会,变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为会员联手的“小兵团作战”。很快,购原料、买菌种、卖木耳和新技术推广等专业合作优势逐渐显现——生产成本降下来了,木耳售价提上去了。
为了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杨玉玲借助“科普之冬”“电教富民”“三下乡”等活动契机,邀请县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培训和示范指导,着重解决黑木耳栽培技术含量低、品质差等问题。同时,为提高木耳产量,她组织建设了20.9公顷全光下微喷袋栽木耳示范基地,可摆放黑木耳400万袋,每袋产量比普通摆放模式增产3钱左右,仅此一项就可增加产值240万元。
此后,杨玉玲又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并带动村民学科学、用科学,有的村民还自行研发了申报国家专利的电动打眼机、封口机等先进设备。为实现袋栽木耳的优质优价,杨玉玲通过参加展销会和网络销售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黑木耳的销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短短几年时间,建华村就成为全县响当当的袋栽木耳生产示范村。
宋春宏和刘文忠都是村里的木耳种植大户。当初,他们是跟着杨玉玲走上发展木耳种植这条致富路的。宋春宏很感慨:“不管啥天儿,她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准保到生产基地检查材料的准备情况、设备的预热情况……”
刘文忠说:“就种木耳这事儿,村里差不多谁家都得到过杨玉玲的帮助。当年,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七八百元,是全县最穷的村;现在,我们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
村民王富河说:“当时我家穷,没有生产资金,杨玉玲用自己的财产做抵押,为我筹到生产资金3万多元,还帮我解决了生产设备、生产原料等实际困难。要不是她帮衬,我的日子没个翻身。”
2013年,全村种植袋栽黑木耳620万袋,为村民增收近300万元,使全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