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语文课堂需要把握的三层关系

2014-08-1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读书教材语文

孔 华

(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 合肥 230061)

高效语文课堂需要把握的三层关系

孔 华

(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 合肥 230061)

“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握好三层关系,即角色互通——行走在教书与读书之间、老师和教材——谁是主人谁是仆人、教育研究——是建构理论还是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或许可以更容易些。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师角色;教材;教育研究

“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打造出高效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拿捏好下面三层关系。

一、角色互通:行走在教书与读书之间

多读书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

我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读书与教书好像各司其职。学生读书的重要性,我们都能意识到。如果一个学生读书很少甚至不读书,我们在他的作文中,看到的常常是词汇的贫乏、语言的干瘪、内容的空洞、思维的混乱、见解的浅薄、视野的狭窄等;同样,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他在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思想的肤浅、思维的僵化、理念的陈旧、情感的淡漠、模式的因循、创造的缺失等。因此,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化的理论修养,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广泛吸收优秀文化精髓和接受名家大师经典洗礼的基础上。

但是,当下教师读书的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无空读。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有的甚至是超负荷工作。二是无书读。教师案头上堆放的除了学生作业本、课本、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外,几乎很难见到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刊,更不用说是名家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了。有的教师坦率地说,自己从学校毕业出来,除了教学参考书外,就再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三是无心读。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全民读书风气日益衰落,教师失去了读书“充电”的原动力和阅读兴趣,也就很难坐下来静心读书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新教师每个月买三本书:一是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二是关于可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三是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这个建议对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有穿越时空的启迪。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要为自己拟定读书的计划:读学科专业书,增强实力;读教育艺术书,增添魅力;读文化修养书,增补潜力。同时,语文老师的读书,能为学生阅读提供示范,“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

只要勤读书,善读书,中小学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由“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由“教育者”跃迁为“教育家”。“读书与生命同在”,读书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

二、老师和教材: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孔子是东方教师的始祖,苏格拉底是西方智者的先师。虽然两位素不相识,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却都不大重视“教材”。孔子提倡“述而不作”,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上,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就是在弟子们“各言其志”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苏格拉底更是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揭示教育内容。

在今人看来,孔子与苏格拉底是知识的化身,他们有能力将自己演绎成一本活教材。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教学要求的提高,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可能成为全科知识的化身,我们今天需要教材。教材的统一使用,固然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规范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回避由于自己个性理解而产生的教学偏差。可是有了教材,教师不是充分地去激活教学思想与展现自我教育的智慧,而是被动消极地肢解教材内容并简单地复制这些内容,丧失了作为脑力劳动者应有的智慧——保持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占有,而是成了教材的“仆人”。

我们观察老师做教材“仆人”的两种情形:一是面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多,不是积极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加班加点,仿佛体力劳动似地被动完成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二是在高考复习中的“傻瓜化”,手捧一本现成的资料,将自己迷失在别人设定的教学程式中。我们以为,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做教材的奴隶,那真正做奴隶的远不只是教师个人,还包括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但却不得不跟随教师行动的学生。

语文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首先就要研究文本,可以说,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对作品深入研读,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提供示范。其次,还要善于处理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重组、优化、丰富教材。比如,面对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们就要在“选”字上做文章——深度开掘课文,选一个聚焦点。例如,教学《长恨歌》,我们从诗题中的“恨”生发开去:“恨”是什么意思?长恨的原因是如何造就的?因为“长恨”二字是本诗情感的核心——“恨”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思念,“恨”是唐明皇重色轻政国破家亡的悲悼;“恨”还可以是诗人对有情人遭遇不幸的哀怜,“恨”是读者对爱情悲剧引发政治悲剧的遗憾。教学的思路可以图示为:

整合教材,选一个比较点。在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中,我们有意兼及选修教材中的中的《庖丁解牛》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篇章,因为由郭橐驼种树我们知道了养民的道理,由庖丁解牛我们明白了养生的道理,由宋人揠苗我们又懂得了养气的道理。本来,养民、养生、养气是三个互不关联的话题——养民谈及的是政治问题,养生考虑的是修养身心的问题,而养气则关乎品德修养的问题。但是细细推究,却是殊途同归。三个故事,说明了相同的道理:那就是把握本性,顺其自然。

触类旁通,选一个迁移点。仍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为例。教师可把 “浩然之气”当作迁移点,依照以下思路辐射开:(1)本单元为“孟子选读”,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探究“浩然之气”在孟子的其它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民本思想”、“忧与乐”、“义与利”……)(2)本册书为“先秦诸子选读”,阅读本册课文,探究“浩然之气”在诸子思想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的“非攻”……)(3)回顾必修课本中的相关篇目,探究“浩然之气”在古人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荆轲刺秦王》、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这个迁移点可以图示为:

如此处理教材,我们就能当教材主人,而不是随教材亦步亦趋的仆人。如此处理教材和安排课堂内容,高效课堂的营造应当不是问题。

三.教育研究:是建构理论还是解决问题?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从事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纯学术性的科研活动,显然是勉为其难的。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应是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其宗旨不在建构理论,而在解决问题。

(一)让备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立身之所,平凡缘于此,创造也缘于此。如何在“课”中培养研究品质,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也许是一线教师最重要的科研课题。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备课成为学科研究。特级教师于漪说“三次备课出名师”,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平凡的备课就会质变为亲切的研究。

(二)让行动研究贯穿在教学行为过程中

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是“做中研,研中做”。宽泛地说,一切带着思考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关键是“具有思想”,语文老师要善于整理归纳自己的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个性特长确定研究重点。

1.研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原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整体规划。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节好课,取决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生成,而生成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要有科学的预设。

2.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目前,尽管语文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客观地讲,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忽略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培养。不少学生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于是就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这种心态长此发展下去,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坎。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健康情感和顽强意志,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变革语文教学的模式。例如,笔者在教学《登泰山记》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就让学生模拟“导游”,引导“游客”登临泰山。依次设计了四项教学任务:(1)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2)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3)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4)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苍山负雪图”与“泰山日出图”)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取得的学习成效就越高。

3.研究高考。应考备考,是中学教师不能回避的难题。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既要研究高考的命题规律、命题走向,也要研究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对中学教师来说,教学与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有句话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死,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的生命境界只有在研究性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时时考虑如何把握好以上三层关系,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最终达成高效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 何旺生)

On Three Relations of Highly Effective Chinese Classroom

KONG Hua

(HefeiNo. 1MiddleSchool,Hefei230061,China)

"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 sets increasingly higher demands on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 of Chinese. The teachers of Chinese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to deal with three relations: interworking between teaching and reading; teacher and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ory or problem solving.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one's professionalization will make it easier to realize 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

Chinese teaching; 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 role of the teacher; textbook;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4-02-05

孔 华(1969-),女,安徽舒城人,合肥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G633.3

A

1674-2273(2014)02-0040-03

猜你喜欢

读书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