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2014-08-11覃家敏吴雪松潘荣南
覃家敏 吴雪松 潘荣南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林市 537000)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覃家敏 吴雪松 潘荣南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林市 537000)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95例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式进行,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创神经外科的手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正常神经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同时对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有效的控制,手术更加安全,治疗效果明显。
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外科,微创;联合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极为迅速,但由于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该种手术方式起步晚,各大医院临床应用不一,对于其临床效果评价各不相同。为了解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疗效,现将我院收治的9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入院的95例需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3~59岁,平均35.76岁,其中大脑功能区手术者15例,脑血管手术15例,颅底手术8例,脊髓手术7例,其他神经外科手术4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2~61岁,平均36.55岁,其中大脑功能区手术13例,脑血管手术11例,颅底手术7例,脊髓手术10例,其他神经外科手术5例。入组标准:CT、MRI、B超等辅助检查均确诊患者需要神经外科手术;按照我国标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得到的NIHSS评分≥3分且≤15分;心、肺、肾功能基本健全;均为第一次接受手术;所有患者均可耐受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疾病类型等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行静脉全麻,不同类型疾病采取对应的体位。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类型的疾病采取相应的常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手术方式按照我国临床手术指南标准进行操作,术后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行常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方式。患者行静脉全麻,不同类型疾病采取对应的体位。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为美国尼高力Endeavor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护仪。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我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在术中采取对应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方式进行监测:大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主要监测脑电图、皮质或皮质下刺激电位;脑血管手术患者主要监测脑电图、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肌电图;颅底手术主要监测面部肌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脊髓手术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密切关注各种监测信号的改变,如脑电图信号发生改变可作为过度脑牵拉、医源性脑梗死等造成的缺血损伤的早期预警,针对不同改变做出及时对症处理。术后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6周的NIHSS评分。评分细则:①意识水平:0=清醒,1=嗜睡,2=昏睡,3=昏迷;②凝视:0=清醒,1=部分凝视麻痹,2=完全凝视麻痹;③视野:1=明确的非对称盲,2=完全偏盲,3=双侧偏盲;④面瘫:0=正常,1=轻微,2=部分,3=完全;⑤上肢运动:0=无落下,1=能抬起但不能坚持10 s,2=试图抵抗重力,3=不能抵抗重力,4=无运动;⑥下肢运动:0=无落下,1=5 s外下落,2=5 s内下落到床上,3=立即下落到床上,4=无运动;⑦肢体共济失调:0=正常,1=一个肢体有,2=两个肢体;⑧感觉:0=正常,1=轻中度感觉障碍,2=重度完全感觉缺失;⑨语言:0=正常,1=轻中度失语,2=严重失语,3=完全失语;⑩构音障碍 :0=正常,1=轻中度,2=言语不清,3=气管插管;○11 忽视:0=正常,1=视、触、听、空间觉或个人的忽视,2=严重的偏侧忽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2周、4周、6周的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3 讨 论
神经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术,但极易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进一步导致偏瘫、瘫痪等并发症[1],危害极大。随着现代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神经外科的手术疗效。然而,微创手术由于视野较小,术中盲目的牵拉、分离,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的损害,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治疗方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4]。
神经外科手术在临床中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手术,由于神经组织在手术中易受牵拉、分离等造成损伤的特性,在手术中需要极为精细的操作,不仅对于手术人员的操作要求高,同时对于手术器械有着极高的要求[5~7]。相关资料指出[8~10],目前临床中的常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尽管其外在创伤较小,但视野的局限性导致了切除病变组织时,易触碰到重要的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进一步导致了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对于患者及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负担。对于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术方式,监测到手术中神经电位变化,有效提供实时手术信息,帮助术者了解患者的具体神经组织状况,及时做出合理的判断,更正需要钳夹的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指导手术进程,减少具有危险性的手术操作。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护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术方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即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式进行手术,能监测到信号的变化,从神经系统功能上指导手术的操作,更快、更有效地切除病变的神经及其周围的组织,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切口的暴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同时明显减少了对于神经组织的牵拉、分离损伤,避免了神经损伤,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显著降低术后组织粘连、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及患者偏瘫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不仅满足神经外科手术对于手术人员及手术器械的极高要求,同时降低了术后理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综上所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过程清晰明显,有效地减少神经组织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红伟,李 坚,农 奔,等.微创及开颅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34(12):1674-1676.
[2] 刘桂彪,黄河清,陈家康,等.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体会(附247例报告)[J].微创医学,2011,3(6):621-622.
[3] 李天栋,王伟民,白红民,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04):160-162.
[4] 蒋 伟,李朝曦,雷琢玮,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6):244-246.
[5] 刘窗溪,王 曲.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神经血管保护[J].贵州医药,2011,(1).
[6] 王贵怀,杨 俊,王忠诚.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外科治疗策略与疗效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3):99-102.
[7] 李嘉明,袁贤瑞,刘 庆,等.大型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功能的保留[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240-244.
[8] 谢 涛,肖金苗,张立东.应用神经刺激器经皮电刺激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N阻滞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3,8(5):569-571.
[9] 韦春英,郑金瓯.5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分析[J].广西医学,2006,28(7):1012-1014.
[10]李彩霞,梁伟民.术中脊髓运动功能的运动诱发电位监测与麻醉的关系国际麻醉学与康复杂志[J].广西医学,2008,29(3):270-273.
覃家敏(1973~),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R 651
B
1673-6575(2014)05-0641-02
10.11864/j.issn.1673.2014.05.39
2014-07-13
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