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2014-08-11贺永锋殷鹏飞
贺永锋,殷鹏飞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贺永锋,殷鹏飞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目的 观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对照组给予胃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治疗,2组均连续喷洒3次,每次20 mL。比较2组止血情况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7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2.024,P<0.01)。治疗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30 min、3 h、6 h及24 h止血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72 h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胃镜;超微大黄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消化性溃疡、胃癌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胃息肉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在我国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明显高于国外,提示国内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更具重要地位[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急诊内镜止血已经成为目前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近年来采用内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2岁或>80岁者;②肿瘤、血液系统、过敏体质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患者;③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④意识障碍或语言表达能力丧失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均知情同意,符合西医及中医相关诊断标准[2-4]。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3.5±7.4)岁;轻度13例,中度47例;出血病因: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急性胃黏膜损伤9例,复合型溃疡6例,其他3例;呕血17例,便血23例,呕血合并便血20例。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42.9±8.1)岁;病情分级轻度15例,中度45例;出血病因: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急性胃黏膜损伤11例,复合型溃疡5例,其他2例;呕血15例,便血26例,呕血合并便血19例。2组性别、年龄、出血病因及病情分级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后抽血,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血型检测,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套管针型号为20G以上,给予吸氧、监护动态观察,给予绝对禁食、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合并休克或有休克预征患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恢复后给予胃镜下喷洒药物治疗。胃内积血较多者先给予洗胃处理,按常规观察顺序全面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及整个胃腔,确定胃黏膜出血部位,将注药导管经活检孔送入,对准出血点将药液缓慢推注,使其较长时间地流经病灶表面,连续喷洒3次,每次20 mL。必要时退出胃镜前将导管留在胃内,尖端处于病灶部位,尾端由鼻孔引出。以后将体位调至病灶朝下的位置,定时滴入止血药。治疗组患者止血药物为超微大黄粉溶液,选用10 g超微大黄粉置入100 mL冰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后使用;对照组患者止血药物为去甲肾上腺素溶液,采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置入100 mL冰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后使用。喷洒完毕后观察5 min,若发现仍有出血,则继续采用金属钛夹进行出血病灶处止血。术后仍持续给予禁食、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直至病灶出血完全停止后3 d才给予正常饮食。超微大黄粉为预先制备,采用生大黄若干(符合粉碎机要求剂量)先用普通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取出后晒干,再用超微粉碎机进行超微粉碎处理,完成后取出装入器皿中阴凉处贮藏。
1.3 观察指标 ①于治疗后30 min、3 h、6 h及24 h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止血情况;②于治疗后24 h、48 h及72 h观察记录2组患者止血后再出血情况;③治疗过程中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评价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显效:48 h内吐血或黑便症状消失,便隐血试验连续3 d阴性,胃管引流液无血性物质,胃镜检查出血灶已愈合;有效:72 h可达到治愈标准者;无效:治疗72 h后仍未达到上述标准,出血不止或转为金属钛夹、手术治疗才止血或死亡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7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2.024,P<0.01)。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止血情况比较 治疗组止血时间(42.1±5.7)h,对照组(57.8±9.2)h,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411,P<0.01)。治疗后30 min、3 h、6 h及24 h止血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30 min、3 h、6 h及24 h止血情况比较 例(%)
2.3 2组再出血情况比较 治疗组72 h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再出血情况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头痛2例,眩晕1例。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以出血为特征的症候群,以吐血、便血(或血便、黑粪、便隐血)为主要表现,随出血程度和时间的不同,还会伴有休克、贫血等症状。虽有轻、重不同,病因不同,临床往往由于病情紧急,需在短时内止血,急则治标。现代临床用单味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已有许多报道,其止血有效率大黄制剂为85%~100%,多数超过95%,而大黄提取物的有效率较低,为70%~80%[6-7]。
祖国医学认为,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便成为瘀血,而大黄为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物,故奏效甚捷。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能发挥止血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大黄酚,其能够对出血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行调节,减少创面渗出,对血管脆性进行改善,并可促使血小板凝集和凝血时间缩短[8]。有研究报道,大黄内含有大黄素,其主要作用在于缓解胃肠道肌肉收缩,改善出血部位因机械运动加强而导致的出血增加;同时还可促进出血周围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9]。大黄还可促进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兴奋胃肠道局部血管,并可抑制过量分泌的胃蛋白酶,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利的止血环境。姚建等[10]进行了大黄与大黄提取物对动物与人体12个方面、54个指标的测定比较,结果提示大黄具有局部与全身两个方面的止血作用。通过大黄粉局部应用于出血部位,能够快速收缩局部血管及降低血管通透性,并提高血浆渗透压,致使组织液向血管内转移,以补充丢失的血容量,具有调整体液平衡和细胞内代谢障碍作用,因此其不但能发挥局部止血作用,还可调整机体失衡状态,对改善出血病理基础起到一定效果。这也为其可降低止血后再次出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下超微大黄粉局部喷洒的方法治疗,72 h内止血有效率及短期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方法不论从短期止血效果还是预防复发方面均有良好应用价值,且其较去甲肾上腺素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传统医学认为,大黄为苦寒攻伐之品,其对脾胃功能有不良影响。但上消化道出血病情重、转变快,如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则很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根据急则治标的法则,短期内采用大黄粉治疗可起到攻邪而不伤正的效果。将大黄粉进行超微细化更有利于其中有效成分的快速吸收、延长药物有效成分与受体结合时间,从而达到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效果。因此,将大黄粉进行超微化处理后可减少大黄用量,提高疗效、节省药材。
综上所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1] 陈鉴,余卫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475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4):3783-3784
[2]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会.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9):449-452
[3] 周仲英.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00-417
[4] 陈贵廷,薛赛琴. 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71-271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0-361
[6] 刘淑丽. 三七、白芨和大黄粉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54-256
[7] 潘建军,杨丽. 大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大黄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3):19-20
[8] 周祯祥,黄保希. 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2):67-68
[9] 覃双全,刘笋. 大黄在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8(24):4231-4232
[10] 姚建,黎磊石. 大黄素对培养人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产生的抑制作用[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3(5):349-350
10.3969/j.issn.1008-8849.2014.23.027
R573.2
B
1008-8849(2014)23-2574-03
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