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14-08-11郭昆义唐智生徐晓兰
郭昆义,唐智生,徐晓兰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郭昆义,唐智生,徐晓兰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目的 研究平衡仪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平衡仪本体感觉训练。2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Tecnobody PK 254平衡仪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及静态平衡评估,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左、右脚平均轨迹差、Romberg长度比率、Romberg面积比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本体感觉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的平衡功能。
本体感觉训练;脊髓型颈椎病;平衡功能;平衡仪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颈脊髓受压,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此类患者术后的康复,尤其是改善平衡功能,避免患者跌伤,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我院使用平衡仪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和训练,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平衡功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在本院康复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患者46例,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下肢肌力≥3级,能配合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和训练。排除伴有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和训练者;伴有其他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疾病者;有严重内脏器官疾病者;体质虚弱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6.35±7.29)岁;病程(61.63±8.51)d。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8.63±5.47)岁;病程(59.57±9.24 )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in;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每天1次,每次20 min;针灸每天1次,每次20 min。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意大利Tecnobody PK 254平衡控制系统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具体做法:采用Tecnobody PK 254平衡控制系统中的本体感觉评定模块,将仪器的平衡板灵敏度控制器调整到第5个等级,测试类型为双脚比较测试,角度运动范围5~10°,圆周运动次数为5次。患者穿棉袜站在平衡板上,根据本体感觉评定结果,导出系统自动给出的康复轨迹,患者在指导下通过踝关节带动平衡板,让监视器上的标记按设定路线移动,借此实现对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包括直线单足控制、斜线单足控制、圆周单足控制等,每种轨迹训练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设置,每次20 min,每周训练5次。
1.3 疗效评定 2组患者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Tecnobody PK 254本体感觉评估、Tecnobody PK 254静态平衡评估、Berg平衡量表进行平衡功能评定。本体感觉评估结果的主要指标是平均轨迹差。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区间的平均轨迹差保持在0~35,那说明结果正常;如果结果在35~75,说明患者有一定的本体感觉问题;如果结果超过了75,说明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静态平衡评估模块侧重的是对患者重心平衡的评估,要求患者双脚并拢,脚跟置于同一平面上,站立不动,系统会自动对患者的重心控制能力作出评估。使用静态平衡评估模块之前先确认系统的核心平衡板是否已经处于静态模式,平衡锁是否已经安装完毕。静态平衡评估结果的主要指标是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这组数据的数值越小,说明患者控制重心的能力越强;该模块中Romberg测试以比率的形式将患者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重心运动情况以比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个比值如果保持在110~250,说明患者的重心控制能力正常。本体感觉评估、静态平衡评估、Berg平衡评定均由同一位不知分组情况的治疗师完成。
2 结 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能力(左、右脚平均轨迹差)、静态平衡(Romberg长度比率、Romberg面积比率)、Berg平衡评定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静态平衡及Berg平衡评定结果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姿势平衡的稳定维持涉及本体感觉、前庭、视觉和运动等系统的参与[1-2]。本体觉、视觉及前庭觉是与平衡调节密切相关的3种感觉[3],3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进行整合加工以调节平衡。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包括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主要压迫因素,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特别是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可使脊髓的反射及控制运动的功能下降,产生平衡障碍;颈部的本体感觉信息对眼睛运动和躯体姿势控制有重要作用,颈部(颈椎及软组织)受到干扰,导致颈部本体感受器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传入后使中枢神经对前庭和视觉的信号分析产生错误,空间定位受影响,亦可产生平衡障碍。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导致检测动摇的能力下降,以及不能促使下肢肌肉产生适当收缩以对抗动摇,最终使其平衡功能受损[4]。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站立时动摇幅度增大,以前后方向增大明显,这可能与脊髓背侧柱传导异常,患者下肢的深感觉、浅感觉减弱或消失及肌肉力量减退有关。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平衡检测仪定量测定分析能客观、定量地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确的依据。张云海等[5]通过平衡检测仪对脊髓型颈椎病和正常人进行平衡功能检测,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动摇径总长、重心轨迹的包络面积、摆动角度、Romberg率、单位面积轨迹长与正常人比较显著增加。李红戈等[6]研究发现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重心移动轨迹、能耗等多项指标明显异常,而其他类型的平衡功能未受影响或轻度障碍,脊髓型平衡障碍最为严重,提示脊髓型患者后索本体感觉受累,更大程度地需要视觉代偿维持姿势平衡。Tecnobody PK245 平衡控制系统中动、静态平衡功能检测可作为颈椎病的辅助诊断依据,并为康复评定提供量化的指标。平均轨迹差能有效反映患者的本体感觉能力[7],平均轨迹差越小,本体感觉能力越好,而平均轨迹差越大,本体感觉能力越差。
Tecnobody PK245 平衡控制系统中的本体感觉评估和训练主要利用足在各个给定目标之间连续的移动,以激活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同时接受平衡控制系统的声音和视觉反馈。郑夏茹等[8]应用平衡测定训练仪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开展视觉反馈本体感觉平衡协调能力训练,结果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及行走时间均获明显改善。谢凌锋等[9]研究结果显示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提高偏瘫患者本体感觉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传统平衡训练方法采取对关节、肌肉、肌腱等本体感觉器官的刺激以增加其本体感觉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平衡仪的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从而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 王红梅,徐秀林. 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95-8098
[2] 南登崑. 康复医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2
[3] 张丽,瓮长水,王秋华,等. 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及视觉功能对老年人跌倒风险影响的因素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6-18
[4] Low Choy NL,Brauer SG,Nitz JC. Age-related changes in strength and somatosensation during midlife rationale for targe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s[J]. Ann NY Acad Sci,2007,1114:180-193
[5] 张云海,龚耀成,杨佩君. 脊髓型颈椎病的平衡功能定量检测[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2):108-111
[6] 李红戈,梅元武,童萼塘. 不同亚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156-159
[7] 胡建平,伊文超,李瑞炎,等. 本体感觉定量评定的可靠性初探[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34-37
[8] 郑夏茹,吴洪,张新,等. 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0,25(3):197-199
[9] 谢凌锋,黄晓琳,黄杰,等. 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8):592-595
10.3969/j.issn.1008-8849.2014.34.012
R0681.55
B
1008-8849(2014)34-3802-03
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