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分娩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8-11刘鹏
刘鹏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单位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71例,进行常规护理;循证组:71例,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关键词】初产妇;循证护理;分娩;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
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1]。随着人们优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初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初产妇若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不良心理往往会使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因此,笔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进行了相关的护理干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笔者单位妇产科收治的142例初产妇为本文研究资料。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7±2.9)岁;孕周37~42周,平均(40.3±0.7)周;且均为第一胎初产妇。将142名初产妇随机分组,常规组:71例,循证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方法:①常规组:常规组71例初产妇,行常规助产护理干预方法。②循证组:循证组71例初产妇,采取循证护理模式。
首先,收集初产妇资料,提出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在初产妇入院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就初产妇的既往病史、心理问题、个人信息等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关于初产妇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等,并总结、制定出关于初产妇的最佳护理方案,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3]。
其次,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收集初产妇资料、信息的基础之上,须对初产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娩知识、产前心理与情绪等对整个产程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宣教工作。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初产妇及时予以心理疏导、慰藉,并随时告知初产妇各个产程的进展情况,使之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③各产程护理:初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时,随着初产妇的宫缩频率、强度逐渐增加,此时,初产妇情绪也多易出现较大波动,如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心理安慰、转移其注意力等方法来逐渐消除或减轻初产妇不良情绪,应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使产妇和助产人员密切合作,以便能顺利分娩。若产妇于宫缩时喊叫不安,应在宫缩时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或用双手轻柔下腹部。若腰骶部胀痛,用手拳压迫腰骶部常能减轻不适感。当初产妇进入第二产程时,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初产妇的各项护理工作,此阶段是自然分娩的关键阶段,初产妇宫口逐渐开全,护理人员可通过与产妇的亲切交流进一步增强其母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须指导初产妇如何掌握每一次用力的时机与方法,学会正确使用腹压来增强产力;并随时告知初产妇胎儿的情况[4]。④分娩结束后护理:护理人员初产妇分娩结束后,及时告之胎儿健康、性别状况;并通过心理护理工作,使产妇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其情绪波动过大引发产后出血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依据产妇实际情况鼓励产妇多进食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加速体力恢复。
观察指标: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
统计学:文中数据均予以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以t检验;组间对比X2检验。若P<0.05,则具统计学意义。讨论
随着初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与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另外,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负面心理或不良情绪,这往往也会造成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而循证护理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因此,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则可以有效提升初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笔者经过对142例初产妇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延蓉,王卓,郑瑛红.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3.
[2]王素华,陈家璇,陈洁芬.循证护理在双胎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按摩与导引,2012,17(1):30.
[3]李雪芬.循证护理在201例初产妇选择分娩方式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6):319-320.
[4]郭晓红.临床护理路径和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72-373.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单位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71例,进行常规护理;循证组:71例,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关键词】初产妇;循证护理;分娩;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
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1]。随着人们优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初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初产妇若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不良心理往往会使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因此,笔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进行了相关的护理干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笔者单位妇产科收治的142例初产妇为本文研究资料。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7±2.9)岁;孕周37~42周,平均(40.3±0.7)周;且均为第一胎初产妇。将142名初产妇随机分组,常规组:71例,循证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方法:①常规组:常规组71例初产妇,行常规助产护理干预方法。②循证组:循证组71例初产妇,采取循证护理模式。
首先,收集初产妇资料,提出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在初产妇入院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就初产妇的既往病史、心理问题、个人信息等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关于初产妇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等,并总结、制定出关于初产妇的最佳护理方案,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3]。
其次,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收集初产妇资料、信息的基础之上,须对初产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娩知识、产前心理与情绪等对整个产程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宣教工作。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初产妇及时予以心理疏导、慰藉,并随时告知初产妇各个产程的进展情况,使之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③各产程护理:初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时,随着初产妇的宫缩频率、强度逐渐增加,此时,初产妇情绪也多易出现较大波动,如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心理安慰、转移其注意力等方法来逐渐消除或减轻初产妇不良情绪,应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使产妇和助产人员密切合作,以便能顺利分娩。若产妇于宫缩时喊叫不安,应在宫缩时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或用双手轻柔下腹部。若腰骶部胀痛,用手拳压迫腰骶部常能减轻不适感。当初产妇进入第二产程时,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初产妇的各项护理工作,此阶段是自然分娩的关键阶段,初产妇宫口逐渐开全,护理人员可通过与产妇的亲切交流进一步增强其母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须指导初产妇如何掌握每一次用力的时机与方法,学会正确使用腹压来增强产力;并随时告知初产妇胎儿的情况[4]。④分娩结束后护理:护理人员初产妇分娩结束后,及时告之胎儿健康、性别状况;并通过心理护理工作,使产妇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其情绪波动过大引发产后出血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依据产妇实际情况鼓励产妇多进食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加速体力恢复。
观察指标: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
统计学:文中数据均予以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以t检验;组间对比X2检验。若P<0.05,则具统计学意义。讨论
随着初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与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另外,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负面心理或不良情绪,这往往也会造成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而循证护理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因此,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则可以有效提升初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笔者经过对142例初产妇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延蓉,王卓,郑瑛红.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3.
[2]王素华,陈家璇,陈洁芬.循证护理在双胎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按摩与导引,2012,17(1):30.
[3]李雪芬.循证护理在201例初产妇选择分娩方式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6):319-320.
[4]郭晓红.临床护理路径和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72-373.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单位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71例,进行常规护理;循证组:71例,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关键词】初产妇;循证护理;分娩;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
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1]。随着人们优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初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初产妇若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不良心理往往会使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因此,笔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进行了相关的护理干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间笔者单位妇产科收治的142例初产妇为本文研究资料。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7±2.9)岁;孕周37~42周,平均(40.3±0.7)周;且均为第一胎初产妇。将142名初产妇随机分组,常规组:71例,循证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方法:①常规组:常规组71例初产妇,行常规助产护理干预方法。②循证组:循证组71例初产妇,采取循证护理模式。
首先,收集初产妇资料,提出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在初产妇入院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就初产妇的既往病史、心理问题、个人信息等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关于初产妇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等,并总结、制定出关于初产妇的最佳护理方案,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3]。
其次,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收集初产妇资料、信息的基础之上,须对初产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娩知识、产前心理与情绪等对整个产程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宣教工作。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初产妇及时予以心理疏导、慰藉,并随时告知初产妇各个产程的进展情况,使之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③各产程护理:初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时,随着初产妇的宫缩频率、强度逐渐增加,此时,初产妇情绪也多易出现较大波动,如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心理安慰、转移其注意力等方法来逐渐消除或减轻初产妇不良情绪,应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使产妇和助产人员密切合作,以便能顺利分娩。若产妇于宫缩时喊叫不安,应在宫缩时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或用双手轻柔下腹部。若腰骶部胀痛,用手拳压迫腰骶部常能减轻不适感。当初产妇进入第二产程时,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初产妇的各项护理工作,此阶段是自然分娩的关键阶段,初产妇宫口逐渐开全,护理人员可通过与产妇的亲切交流进一步增强其母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须指导初产妇如何掌握每一次用力的时机与方法,学会正确使用腹压来增强产力;并随时告知初产妇胎儿的情况[4]。④分娩结束后护理:护理人员初产妇分娩结束后,及时告之胎儿健康、性别状况;并通过心理护理工作,使产妇保持一个平稳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其情绪波动过大引发产后出血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依据产妇实际情况鼓励产妇多进食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加速体力恢复。
观察指标: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
统计学:文中数据均予以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以t检验;组间对比X2检验。若P<0.05,则具统计学意义。讨论
随着初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与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婴儿健康、产后出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恐惧与不安。另外,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焦虑等负面心理或不良情绪,这往往也会造成产程延长,进而提高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而循证护理是一种有机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理念进行结合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准确、慎重地获取患者信息作为研究证据,并结合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参照患者需求与意愿,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于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因此,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则可以有效提升初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笔者经过对142例初产妇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循证组初产妇顺产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循证护理模式,可更好地了解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初产妇身体情况,并通过专项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顺产比例,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侯延蓉,王卓,郑瑛红.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3.
[2]王素华,陈家璇,陈洁芬.循证护理在双胎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按摩与导引,2012,17(1):30.
[3]李雪芬.循证护理在201例初产妇选择分娩方式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6):319-320.
[4]郭晓红.临床护理路径和循证护理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