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积极心理暗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干预
2014-08-11王挽恒周艾飞
王挽恒 周艾飞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条件:选择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除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外,还应用积极心理暗示。1个月以后,对两组患者康复程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其年龄、病情程度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其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可促进患者的自主性和信心,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脑梗死;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环死或软化。脑梗死因其偏瘫、失语且恢复速度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科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了积极心理暗示的护理方法,明显促进了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康复,提高了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50~8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文化38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按脑梗死常规的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9岁,平均61.5±15.5岁,实验组在常规的专科与心理护理同时,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其中男28例,女性22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2.5±1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疾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状况、肌力、心理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采取积极心理暗示。护理人员培训:培训包括如下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技术培训,在语言暗示、体态暗示、面部表情暗示,以及在患者面前工作人员询问谈话方面进行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培训。积极暗示方法和技能如下:⑴语言暗示:①禁止在患者面前谈论其他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死亡等事件,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老人安慰和希望。②护理人员掌握积极暗示性语言的应用技巧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可以使患者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鼓励、肯定、正向反馈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风貌等点滴变化。如:告知患者正常的体征与化验结果:“你的生命体征已经正常,证明你的病情在向好的一面发展”、“CT显示你梗死的面积已有缩小”、“你的腿能在床上平移了,”、“你的大脚指已能动了”、“上次也有一个病情和你差不多的患者,经过积极锻炼,现在能下地走了。“你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5分钟运动”。③在进行语言暗示时,护士的语言应自然、平稳,有力,而且在每个班,负责护士都应就患者的点滴长进随时进行正向反馈。④护士应有丰富的专科知识,在对患者宣教与指导功能锻炼时,能让患者信任、放心。⑵体态暗示:工作时应对自如,节奏有序,给患者以沉稳的感觉,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动作力量适中、稳。⑶表情暗示:表情自然,与老人的病情和感受相适应,适时地以微笑面对老人。⑷环境暗示:①创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②其他老人有不良情况发生(如患重病或病情恶化)时,要及时避开对老人的影响。③同室安排1~2个愈合好,积极乐观的病友。④病室的仪器、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护士应熟练各仪器使用。⑸操作技能暗示:护理人员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以上暗示的技巧以外,娴熟的操作技术同样能给予老人暗示作用。要做到操作时动作轻柔、协调、灵巧、有条有理,操作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动作熟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⑹指导患者的自我积极暗示:如告诉患者,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行正性评价。并在心里把这些话对自己说,如:“我相信我能度过这个难关”、“我会站起来”,“我的手指头能动了,我会让所有的手指头都能动”、“我今天是独立的完成肌肉功能锻炼”等等。
实施过程:对照组按照专科护理常规给脑梗死患者实施常规的生活护理、运动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医疗护理。试验组除接受以上传统护理方法外同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2],入院前与1个月后测评对比;对两组患者入院前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与1个月后进行对比,指数评定量表包括10项内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60分以上有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分以下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护;20分以下生活需要完全帮助。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分)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况评分比较,见表1。
讨论
心理暗示疗法是通过给患者积极暗示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3]。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务人员的解释、鼓励、安慰或保证,还是医务人员的权威性、仪器的先进性、环境的适宜性、对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的意义[4],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患者看到病情的进展和希望,减轻患者的悲观、消极等负性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以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合作,一起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6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张壮志.暗示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J].临床护理,2007(23):231.
[4]谢丽娟.暗示性心理护理减轻输液患者的心理性疼痛[J].中国民康医学,2007(9):782.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条件:选择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除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外,还应用积极心理暗示。1个月以后,对两组患者康复程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其年龄、病情程度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其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可促进患者的自主性和信心,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脑梗死;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环死或软化。脑梗死因其偏瘫、失语且恢复速度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科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了积极心理暗示的护理方法,明显促进了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康复,提高了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50~8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文化38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按脑梗死常规的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9岁,平均61.5±15.5岁,实验组在常规的专科与心理护理同时,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其中男28例,女性22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2.5±1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疾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状况、肌力、心理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采取积极心理暗示。护理人员培训:培训包括如下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技术培训,在语言暗示、体态暗示、面部表情暗示,以及在患者面前工作人员询问谈话方面进行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培训。积极暗示方法和技能如下:⑴语言暗示:①禁止在患者面前谈论其他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死亡等事件,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老人安慰和希望。②护理人员掌握积极暗示性语言的应用技巧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可以使患者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鼓励、肯定、正向反馈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风貌等点滴变化。如:告知患者正常的体征与化验结果:“你的生命体征已经正常,证明你的病情在向好的一面发展”、“CT显示你梗死的面积已有缩小”、“你的腿能在床上平移了,”、“你的大脚指已能动了”、“上次也有一个病情和你差不多的患者,经过积极锻炼,现在能下地走了。“你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5分钟运动”。③在进行语言暗示时,护士的语言应自然、平稳,有力,而且在每个班,负责护士都应就患者的点滴长进随时进行正向反馈。④护士应有丰富的专科知识,在对患者宣教与指导功能锻炼时,能让患者信任、放心。⑵体态暗示:工作时应对自如,节奏有序,给患者以沉稳的感觉,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动作力量适中、稳。⑶表情暗示:表情自然,与老人的病情和感受相适应,适时地以微笑面对老人。⑷环境暗示:①创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②其他老人有不良情况发生(如患重病或病情恶化)时,要及时避开对老人的影响。③同室安排1~2个愈合好,积极乐观的病友。④病室的仪器、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护士应熟练各仪器使用。⑸操作技能暗示:护理人员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以上暗示的技巧以外,娴熟的操作技术同样能给予老人暗示作用。要做到操作时动作轻柔、协调、灵巧、有条有理,操作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动作熟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⑹指导患者的自我积极暗示:如告诉患者,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行正性评价。并在心里把这些话对自己说,如:“我相信我能度过这个难关”、“我会站起来”,“我的手指头能动了,我会让所有的手指头都能动”、“我今天是独立的完成肌肉功能锻炼”等等。
实施过程:对照组按照专科护理常规给脑梗死患者实施常规的生活护理、运动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医疗护理。试验组除接受以上传统护理方法外同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2],入院前与1个月后测评对比;对两组患者入院前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与1个月后进行对比,指数评定量表包括10项内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60分以上有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分以下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护;20分以下生活需要完全帮助。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分)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况评分比较,见表1。
讨论
心理暗示疗法是通过给患者积极暗示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3]。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务人员的解释、鼓励、安慰或保证,还是医务人员的权威性、仪器的先进性、环境的适宜性、对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的意义[4],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患者看到病情的进展和希望,减轻患者的悲观、消极等负性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以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合作,一起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6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张壮志.暗示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J].临床护理,2007(23):231.
[4]谢丽娟.暗示性心理护理减轻输液患者的心理性疼痛[J].中国民康医学,2007(9):782.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条件:选择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除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外,还应用积极心理暗示。1个月以后,对两组患者康复程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其年龄、病情程度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其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可促进患者的自主性和信心,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脑梗死;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环死或软化。脑梗死因其偏瘫、失语且恢复速度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科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了积极心理暗示的护理方法,明显促进了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康复,提高了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Barthel评分在40分以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50~8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中学文化38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按脑梗死常规的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9岁,平均61.5±15.5岁,实验组在常规的专科与心理护理同时,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其中男28例,女性22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2.5±1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疾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状况、肌力、心理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采取积极心理暗示。护理人员培训:培训包括如下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技术培训,在语言暗示、体态暗示、面部表情暗示,以及在患者面前工作人员询问谈话方面进行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培训。积极暗示方法和技能如下:⑴语言暗示:①禁止在患者面前谈论其他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死亡等事件,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老人安慰和希望。②护理人员掌握积极暗示性语言的应用技巧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可以使患者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鼓励、肯定、正向反馈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风貌等点滴变化。如:告知患者正常的体征与化验结果:“你的生命体征已经正常,证明你的病情在向好的一面发展”、“CT显示你梗死的面积已有缩小”、“你的腿能在床上平移了,”、“你的大脚指已能动了”、“上次也有一个病情和你差不多的患者,经过积极锻炼,现在能下地走了。“你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5分钟运动”。③在进行语言暗示时,护士的语言应自然、平稳,有力,而且在每个班,负责护士都应就患者的点滴长进随时进行正向反馈。④护士应有丰富的专科知识,在对患者宣教与指导功能锻炼时,能让患者信任、放心。⑵体态暗示:工作时应对自如,节奏有序,给患者以沉稳的感觉,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动作力量适中、稳。⑶表情暗示:表情自然,与老人的病情和感受相适应,适时地以微笑面对老人。⑷环境暗示:①创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②其他老人有不良情况发生(如患重病或病情恶化)时,要及时避开对老人的影响。③同室安排1~2个愈合好,积极乐观的病友。④病室的仪器、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护士应熟练各仪器使用。⑸操作技能暗示:护理人员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以上暗示的技巧以外,娴熟的操作技术同样能给予老人暗示作用。要做到操作时动作轻柔、协调、灵巧、有条有理,操作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动作熟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⑹指导患者的自我积极暗示:如告诉患者,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行正性评价。并在心里把这些话对自己说,如:“我相信我能度过这个难关”、“我会站起来”,“我的手指头能动了,我会让所有的手指头都能动”、“我今天是独立的完成肌肉功能锻炼”等等。
实施过程:对照组按照专科护理常规给脑梗死患者实施常规的生活护理、运动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医疗护理。试验组除接受以上传统护理方法外同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2],入院前与1个月后测评对比;对两组患者入院前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与1个月后进行对比,指数评定量表包括10项内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60分以上有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分以下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护;20分以下生活需要完全帮助。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分)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况评分比较,见表1。
讨论
心理暗示疗法是通过给患者积极暗示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3]。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务人员的解释、鼓励、安慰或保证,还是医务人员的权威性、仪器的先进性、环境的适宜性、对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的意义[4],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患者看到病情的进展和希望,减轻患者的悲观、消极等负性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以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合作,一起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6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张壮志.暗示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J].临床护理,2007(23):231.
[4]谢丽娟.暗示性心理护理减轻输液患者的心理性疼痛[J].中国民康医学,2007(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