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2014-08-11郑中慧习志强孙晓立姚志刚
郑中慧++习志强++孙晓立++姚志刚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11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人给予介入(支架)治疗,另一组63人用药物治疗,然后对于两组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①支架治疗组与单纯药物组治疗12个月,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随访1年后两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对于治疗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而且短期疗效好于纯药物干预治疗。
【关键词】介入术;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继而出现的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重急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属于微创手术,介入术在八十年代就应用于临床,据资料统计经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手术成功率可达98%[1]。基于以上原因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进行分组对照研究介入术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变化,并探讨介入术在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符合诊断标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例,一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每个患者硬化血管部位。
治疗方法:①介入术(支架)组:术前51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血常规、生化、出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支架置入治疗。②单纯药物治疗组:61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等基本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对这两组实验进行疗效评定,为期1个月,并且随访1年的时间。评定与随访期间记录:①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TIA发生率及病死率。②介入和药物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年的病变血管Vs(收缩期峰流速)。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记录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都采用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采取组间比较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方法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目前,对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介入治疗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接受,逐渐被用于临床,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全面开展较为困难。再者复杂的病因病机,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其主要的因素。近来部分文献阐明了斑块性的血管狭窄的病理机制,而颈内动脉颅内段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国外有文献报道[2],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颈动脉病变引起者占19%~30%。颈内动脉颅内起始段是颈内动脉中最常发生狭窄的地方。缺血性脑血管病大多是因粥样硬化,使血管变得狭窄,其主要的病因病理机制有:①斑块的生长使得血管狭窄,甚至阻塞血管。②血管狭窄部位远段的动脉栓塞。③低血流量的失代偿期,粥样硬化且闭塞50%以上为基础,由于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原因,会出现此血管支配组织区域血流速度变慢,这时脑组织处于缺血血氧状态,从而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加大。血管介入术的开展恰巧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缺血症状,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脑血管介入术是治疗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安全可靠的有效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控制,应用前景广阔[3]。
参考文献
[1]朱凤磊,肖国栋,高海宁,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5):161.
[2]Wholey MH,Wholey M,Mathias K,et al.Global experience in cervical caro artery stmt placement[J].Catheter CardiovascInterv,2000,50:160-167.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9:59-60.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11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人给予介入(支架)治疗,另一组63人用药物治疗,然后对于两组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①支架治疗组与单纯药物组治疗12个月,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随访1年后两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对于治疗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而且短期疗效好于纯药物干预治疗。
【关键词】介入术;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继而出现的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重急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属于微创手术,介入术在八十年代就应用于临床,据资料统计经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手术成功率可达98%[1]。基于以上原因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进行分组对照研究介入术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变化,并探讨介入术在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符合诊断标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例,一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每个患者硬化血管部位。
治疗方法:①介入术(支架)组:术前51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血常规、生化、出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支架置入治疗。②单纯药物治疗组:61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等基本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对这两组实验进行疗效评定,为期1个月,并且随访1年的时间。评定与随访期间记录:①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TIA发生率及病死率。②介入和药物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年的病变血管Vs(收缩期峰流速)。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记录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都采用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采取组间比较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方法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目前,对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介入治疗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接受,逐渐被用于临床,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全面开展较为困难。再者复杂的病因病机,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其主要的因素。近来部分文献阐明了斑块性的血管狭窄的病理机制,而颈内动脉颅内段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国外有文献报道[2],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颈动脉病变引起者占19%~30%。颈内动脉颅内起始段是颈内动脉中最常发生狭窄的地方。缺血性脑血管病大多是因粥样硬化,使血管变得狭窄,其主要的病因病理机制有:①斑块的生长使得血管狭窄,甚至阻塞血管。②血管狭窄部位远段的动脉栓塞。③低血流量的失代偿期,粥样硬化且闭塞50%以上为基础,由于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原因,会出现此血管支配组织区域血流速度变慢,这时脑组织处于缺血血氧状态,从而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加大。血管介入术的开展恰巧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缺血症状,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脑血管介入术是治疗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安全可靠的有效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控制,应用前景广阔[3]。
参考文献
[1]朱凤磊,肖国栋,高海宁,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5):161.
[2]Wholey MH,Wholey M,Mathias K,et al.Global experience in cervical caro artery stmt placement[J].Catheter CardiovascInterv,2000,50:160-167.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9:59-60.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11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人给予介入(支架)治疗,另一组63人用药物治疗,然后对于两组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①支架治疗组与单纯药物组治疗12个月,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随访1年后两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对于治疗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而且短期疗效好于纯药物干预治疗。
【关键词】介入术;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继而出现的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重急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属于微创手术,介入术在八十年代就应用于临床,据资料统计经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手术成功率可达98%[1]。基于以上原因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进行分组对照研究介入术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变化,并探讨介入术在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符合诊断标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1例,一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每个患者硬化血管部位。
治疗方法:①介入术(支架)组:术前51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血常规、生化、出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支架置入治疗。②单纯药物治疗组:61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等基本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对这两组实验进行疗效评定,为期1个月,并且随访1年的时间。评定与随访期间记录:①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TIA发生率及病死率。②介入和药物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年的病变血管Vs(收缩期峰流速)。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记录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都采用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采取组间比较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方法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目前,对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介入治疗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接受,逐渐被用于临床,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全面开展较为困难。再者复杂的病因病机,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其主要的因素。近来部分文献阐明了斑块性的血管狭窄的病理机制,而颈内动脉颅内段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国外有文献报道[2],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颈动脉病变引起者占19%~30%。颈内动脉颅内起始段是颈内动脉中最常发生狭窄的地方。缺血性脑血管病大多是因粥样硬化,使血管变得狭窄,其主要的病因病理机制有:①斑块的生长使得血管狭窄,甚至阻塞血管。②血管狭窄部位远段的动脉栓塞。③低血流量的失代偿期,粥样硬化且闭塞50%以上为基础,由于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原因,会出现此血管支配组织区域血流速度变慢,这时脑组织处于缺血血氧状态,从而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加大。血管介入术的开展恰巧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缺血症状,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脑血管介入术是治疗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安全可靠的有效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控制,应用前景广阔[3]。
参考文献
[1]朱凤磊,肖国栋,高海宁,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5):161.
[2]Wholey MH,Wholey M,Mathias K,et al.Global experience in cervical caro artery stmt placement[J].Catheter CardiovascInterv,2000,50:160-167.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