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秀梅的拥军情缘
2014-08-11董升举王鑫彪
董升举+王鑫彪
因一曲《乌苏里船歌》而闻名于世的乌苏里江,流过饶河县域的方式却平静而和缓。本文的主人公如同那平静而和缓的江水一样,在茫茫人海中或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当你走进她的内心、熟悉她的事迹之后,就会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钦佩甚至震撼。
县委组织部在她的事迹材料中这样描述:她,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候把爱全部都给了戍边的战士;她,曾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当丈夫不幸去世后,却让官兵们在千里之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头略含银丝的短发,一副豁亮的大嗓门,她就是饶河县粮食局军粮供应站站长原秀梅,一个让战士的伙食弥漫着母亲味道的女共产党员。
饶河县委书记尚德龙评价她时引用了一句伟人的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他说,“原秀梅代表着新时期饶河党员干部的新形象,她身上集中体现着焦裕禄精神。”
1959年出生的原秀梅,在家中四个女孩儿中排行老二。原家没有男孩,原秀梅打小就像个愣小子,“不挑吃,不挑穿,能吃苦,能干活”。
1976年秋,17岁的原秀梅初中刚毕业,就加入了知青行列,到本县西丰镇西丰大队插队。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吃苦耐劳、泼辣实在的原秀梅在与转业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了军人的过硬素质、奉献精神,练就了她坚韧、热情、豁达的性格,也激发了她对军人群体的崇敬和热爱。
高考恢复后,原秀梅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从教师到粮食局机关干部、团委书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将“做到最好”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999年,组织决定让她担任军粮供应站站长。从此,原秀梅走上了部队后勤保障之路。
在此之前,饶河县没有专门的军粮站,军粮一直由粮库代供。所以,原秀梅上任后的当务之急就是组建军粮站。但这哪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刚刚挂上“饶河县军粮供应站”牌子的三粮店,地处城边,一栋破旧的房子四壁透风,棚顶漏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堆满了垃圾。由于长期荒废且无人管理,周围居民把那儿当成了垃圾场。
困难面前不低头,这就是原秀梅的性格。
第二天一早,原秀梅带着三名年轻职工撸胳膊挽袖子,从改变环境卫生入手,在一片狼藉的三粮店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经费不足,雇不起帮工,她就和职工起早贪黑地清理垃圾、平整地面、修砌围墙、修缮房屋……
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她的团队硬是把一个荒废的粮店变成了县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瓦白墙,水泥地面,宽敞整洁的大院,宁静优雅的凉亭,四周种满争奇斗艳的鲜花。红砖砌成的菜园围墙内,各种果树、蔬菜姹紫嫣红,青翠欲滴。室内的专业保粮区,军人休息室、游艺室,业务工作室,便军服务室,小食堂,为部队人员服务的设施齐全。有战士这样形容军粮站:“春夏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家园,这里是我们一年四季的乐园。”
军粮站不但硬件漂亮,“软件”更过硬。15年来,原秀梅拒绝一切人情粮、面子粮、回扣粮。为采购到质量好、口感佳、价格合理的大米,她跑遍了饶河县内及所属农场的所有大米加工厂。每到一处,她都要认真查看加工工艺、大米质量、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询问加工能力、原粮来源、运输条件,并带回大米样品,一一试做品尝,最后签订的供货厂家不但加工工艺好、价格合理,而且原粮全部是用乌苏里江水灌溉的绿色有机水稻。
对军粮站的四名职工来说,原秀梅既是他们的领导,又是“好当家人”。原秀梅在军粮站实行“阳光管理”,军粮进价、送粮运费、招待费、办公费……每一笔开销都向职工公开,总是力求少花钱多办事;她出了名地节俭,公出都是坐最经济的车、住最廉价的旅店。
而每当部队官兵来到军粮站,原秀梅总是忙个不停,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她亲自到菜园子里摘青菜,亲自下厨掌勺,既让官兵们心里热乎乎的,又吃得实惠、绿色、节省。
2011年,原秀梅的团队被评为全省“十佳军粮供应站”,也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级军粮供应站。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这首脍炙人口的《拥军秧歌》,形象地描述了军民鱼水情深、百姓争送军需的欢乐场景。
然而,现实在更多时候绝非文艺作品那般浪漫。要在地处边陲、山重水复的饶河县圆满完成军粮供应的重任,不仅困难重重,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
军粮站供给的部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条件艰苦的边防线上,点多、线长,运输难度大,费用高。尤其是在嘎嘎冷的冬季,有时气温达到零下四五十度,狂风呼啸,冰雪覆路,一些路段的积雪竟厚达两三米,稍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车掉进沟里。如果半路抛锚,根本找不到救援。所以,每次送粮都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每次往远处送粮,他们都要备上锹、镐,万一车被困住,就自己一点点地刨、一点点地垫,把车拉出来继续前行。数九严冬,每次送粮原秀梅都亲自押车。大雪封山路难行,有时送粮车开不上去,他们就人背肩扛,一步一步地把军粮及时送到军营,经常是手脚冻伤了,人也累病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原秀梅从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降低服务标准。她和她的团队不但为部队提供了优质军粮,还提供了优质服务。几十吨粮食,天热时她怕受潮变质,没事就和职工们翻来倒去,通风,晾晒。送粮的日子到了,她严密、详尽地设计粮食的装车时间、到所有站点的时间和路线。送粮车到了哨所,她跟战士们打过招呼,就跟职工、战士一起往食堂搬运米面。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可她干起活来依然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卸完车,她往往来不及喝上一口水,挥挥手就匆匆奔向下一个站点。这样的送粮场景,原秀梅每个月至少重复一次,每次把所有的站点走完,总要三五天。15个寒来暑往,她没有耽误过一次运送军粮的任务。
然而,就在军粮站的事业刚有起色、原秀梅最需要“支一竿子”的时候,她的爱人却因病猝然离世,“大后方”塌了天!当时,女儿正在读高中。看到母女俩悲痛欲绝的样子,亲友们都劝她去城里亲戚家休养一段时间,也顺便给孩子联系更好的学校。原秀梅摇摇头:“他在的时候,我没能好好地陪他;他走了,我更不能耽误了送军粮。”给丈夫三天“圆坟”之后,她忍着锥心的悲痛又出现在送军粮的路上。
2011年,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暨军粮供应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原秀梅的发言赢得了十几次掌声。
深入部队的日子久了,原秀梅和子弟兵之间建立起了母子一样的感情。每次前往部队送粮,她都要看看战士们在生活上缺啥少啥;哪个战士病了,她就像自家孩子病了一样着急;哪个战士想家了,她就像开导儿子一样说上几句贴心话……她说,孩子们撇家舍业在这里保家卫国,咱还能干啥?就是多做点事,让孩子们安心服役!
军营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原姨爱兵”的故事。
有一年国庆节前,一名湖北籍的司务长暗地里着急上火:父母已在老家为他定好了婚期,而当时部队正值采购秋菜和腌菜的季节,如果秋菜的购置、储存工作落实不好,他的婚假就不能被批准。
原秀梅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帮着筹划,亲自寻找菜源,尽量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优质的秋菜运送到连队,然后手把手地教战士们储菜、腌菜。因为她的帮忙,不仅司务长的婚期没有耽误,部队储存的秋菜也保质保量、品种丰富。从此,每逢立秋之后,原秀梅就组织志愿者到部队驻地做泡菜、咸菜,有朝鲜风味的,有南方口味的,还有东北特色的。一位后勤助理跟原秀梅开玩笑:“原姨,你腌这么好吃的咸菜,让我们食堂多费了不少粮啊!”
驻饶河某边防艇队的官兵常年巡逻在乌苏里江上。开江之后,他们随军艇离港,直到封江才能回来,半年时间内家里只有军嫂和孩子。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为了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军粮站购买了消毒器、消毒药,原秀梅每天早晚两次带人到部队家属房消毒,直到疫情解除。
许多部队驻扎在深山里,官兵的亲人在老家生病或有困难急需用钱时,往往来不及赶到县城汇款,他们就向原秀梅求助。原秀梅只要接到电话,就马上亲自去办,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地垫上。她怕官兵们有事找不到她,就将手机24小时开机,哪怕是深更半夜,官兵只要一拨打她的电话,准能找到她。
15年来,陪同军嫂婚检、孕检,带官兵的孩子看病,帮助办理随军家属户口的落、迁,为官兵操办婚事,给部队买饲料、秋菜以及各种用品,往外地发货……成了原秀梅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2008年春季的一天,边防某部唐助理已经怀孕五六个月的爱人突然感觉胎儿不动了。夫妻二人急匆匆地从一百多里外的团部赶到军粮站。原秀梅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同他们来到县医院。经医生诊断:死胎,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大人有危险。年轻的唐助理急得不知所措,孕妇紧紧抓住原秀梅的手哭个不停。原秀梅同妇产科主任、外科主任商量后,当即做主——手术!手术过程中,原秀梅陪同在手术室里,握着产妇的手给她鼓励,给她壮胆,帮她擦泪。当医护人员得知她们并非亲属而是军供人与军嫂的关系后,深受感动,外科主任当即决定免去所有手术费用。出院时,原秀梅又向一位朋友借车,把唐助理夫妻二人送回团部驻地,并再三叮嘱“坐小月子”的注意事项。2010年春节前夕,已经转业的唐助理从湖南老家打来报喜电话,妻子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并再次感谢原秀梅给予他们夫妻的帮助和关怀。
官兵们闲聊时感慨,有原秀梅在,家的那种踏实就在身边。
1999年五四青年节,原秀梅被官兵们留在军营里吃饺子。饺子一端上来,她忍俊不禁:这是啥饺子啊,分明就是片儿汤嘛。笑罢,她的心里生出一个强烈的意愿:一定要让官兵们吃上“真正的饺子”!
打那以后,“包饺子战役”一发而不可收,年复一年地持续。
春节之前是拥军最忙的季节,原秀梅放弃休假,也顾不上丰富家人的节日餐桌,每天带领一组志愿者到部队伙食网点进行“包饺子大会战”。
程序是这样的:早晨5点钟之前起床,到军粮站和50斤白面,先饧上;7点钟,她拉上和好的面以及面板、大盆、擀面杖、菜刀等,和志愿者们赶到军营,然后和馅,包饺子。对路途远、人员少的连队,她就组织志愿者在军粮站将饺子包好、冻好,不同馅的饺子装不同的袋、不同的箱,用送粮车送去。
这些年,军营里还在流传着“退伍老兵饺子宴”的故事。有一年,某连队有18名老兵退伍。原秀梅决定给他们准备一顿“上车饺子”。凌晨不到4点,她就起床和面。和好了面,她一个人背着,顶着割脸的西北风往山上的驻地走。天还没放亮,黑黢黢的,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引得沿途村屯的狗吠个不停。蓦地,她有了一种“胆儿突”的感觉,便大声唱歌来壮胆。
到了军营,她把饺子包好、煮好,待把第一盘饺子端上桌,见到18位摘了领章、帽徽的老兵围坐一桌,依依不舍的神情挂在每一张脸上时,她的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她知道,他们当中服役时间最长的已有16个年头了,马上就要离开部队,心情该有多么沉重啊!她更知道,军人来自天南地北,而这一别,可能有些战友再也难得见面了。看到原秀梅流泪了,勉强“绷”着的老兵们一个个热泪迸流。
他们哭着安慰她:“原姨别哭,我们有机会一定来看你。”
“原姨,你退休了到我们家乡去玩啊,我给你做好吃的。”
……
临别,18名老兵集体列队,给原秀梅行庄严的军礼,挨个与他们敬爱的“原姨”紧紧拥抱……
2009年春节,一位随军记者录下了原秀梅和志愿者在边防大队包饺子的过程,并在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中播出,产生热烈反响。此后每逢春节,都有上百名志愿者到军营为战士们包饺子。这些远离家乡的年轻战士在春节时吃上“妈妈味”的饺子,心里无不充满浓浓的暖意和乡情。每次原秀梅和志愿者们离开军营时,都会有上百名官兵在寒风中行军礼目送她们,并同声高呼:“谢谢阿姨!阿姨辛苦了!”
这是军营中的最高礼仪啊!很多志愿者都被这场景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年的端午节,原秀梅还带领志愿者到各个军营包粽子。
有人粗略估算过,15年来,原秀梅带领志愿者们为驻军做了上百缸腌菜,包了上百万个饺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壮观!
今年的母亲节,原秀梅带领16位“兵妈妈”走进了军营,去“给身边的儿子包顿饺子”。这些志愿者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军人的母亲。她们当中的一位“老军嫂”已经年逾古稀,笑着说是“给亲孙子包饺子”。
中午,饺子端上桌前,年轻的士兵们将一束束吉祥的康乃馨敬献给为他们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兵妈妈”,一声声“妈妈,祝您节日快乐”“谢谢你啊,孩子”,仿佛引爆了催泪弹,一对对“母子”紧紧拥抱,止不住热泪奔涌。
原秀梅说,一个人十几年专注一件事,就会融入血液,产生难分难舍的情感。这些年,她走在街上,经常有战士老远就喊“原妈妈”“原姨”;有时,走着走着,有人在背后“悄悄蒙上你的眼睛”,回头一瞧,准是个笑嘻嘻的小战士。她去过的连队太多,还认不全他们,很多都叫不上名字,但战士们都认识她,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跟她亲近。原秀梅说,每当这时候,别提多开心了。
让原秀梅更开心的是,她已经带动了一大批拥军志愿者。前些日子,她组织39名志愿者搞了一次“军粮供应应急演练”:假想“有大部队进驻饶河,军需必须中午运到”。大家演练完必要的“科目”后,又做起了“支援前线游戏”,尽情释放着快乐的情感。原秀梅说,通过拥军活动,增进了志愿者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最让她欣慰的地方。
荣获“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军粮供应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原秀梅,再过两年就到退休年龄了,就要离开她心爱的军供岗位了。她说,即使是退休了,也要做一个志愿者,要一直像母亲一样关爱那些边防战士,传递军民鱼水情的正能量。
站在乌苏里江畔,远眺饶河县城外苍翠的南山。山下的原野,正繁茂地生长着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树木。原野上的花,如果孤独着,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若连成一片,那就是花海,就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