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化学“陷阱”问题的回避策略

2014-08-11李文福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14年5期
关键词:苯酚陷阱条件

李文福

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布雷”,检查考生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它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对题目的真实意图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和迷惑性,隐蔽或错误地诱导了解题思路,很容易令考生落入陷阱而导致错解.本文例举了化学试题中的部分“陷阱”问题,以警示同学提高识别力, 排除干扰顺利应考.

一、条件型陷阱

所谓条件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审题粗心、不能细致的弱点,采取在化学试题中把化学反应规律隐藏起来,或给出多余的条件等方式设置陷阱,使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捕捉条件信息.

策略 首先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审题方法,认真仔细地剖析题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摈弃一些非本质条件的影响,提高全面、准确捕捉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型陷阱

所谓知识型陷阱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容易忽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或存在忽略前提条件等缺点或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设置的一些容易引起学生错用化学规律或不适合条件范围的陷阱,使学生往往出现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导致错解.

本题陷阱 “惯性思维”

分析 有些学生在阅题时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对于①来说,由于“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影响,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概念混淆,错误的认为,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落入陷阱.如果深入挖掘、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同素异形体,如O2和O3、白磷和红磷,当O2和O3、白磷和红磷混合在一起时,虽然只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对于②来说,由于平时学生学习的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的影响,往往是以偏概全,没有考虑特殊情况,而落入陷阱.如有些金属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对于③来说,由于硝酸中氮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而氢硫酸中硫元素的最低价为-2价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硝酸只具有氧化性,氢硫酸只具有还原性,未能考虑到二者的不稳定性,而落入陷阱中.如考虑到二者分解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④来说,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形成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正确答案为C.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知识陷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的同时,既把握化学规律的共性,又要抓好化学规律的个性或规律性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化学规律或结论的能力.

三、图像型陷阱

所谓图像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分析图像提取信息加以应用过程中,经常只考虑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缺点,甚至对图像中拐点(转折点)的化学意义认识不清等,设置的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问题陷阱,从而导致漏解或错解.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8 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 白色沉淀

分析 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学生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学生都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确答案应为B.

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布雷”,检查考生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它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对题目的真实意图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和迷惑性,隐蔽或错误地诱导了解题思路,很容易令考生落入陷阱而导致错解.本文例举了化学试题中的部分“陷阱”问题,以警示同学提高识别力, 排除干扰顺利应考.

一、条件型陷阱

所谓条件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审题粗心、不能细致的弱点,采取在化学试题中把化学反应规律隐藏起来,或给出多余的条件等方式设置陷阱,使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捕捉条件信息.

策略 首先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审题方法,认真仔细地剖析题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摈弃一些非本质条件的影响,提高全面、准确捕捉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型陷阱

所谓知识型陷阱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容易忽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或存在忽略前提条件等缺点或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设置的一些容易引起学生错用化学规律或不适合条件范围的陷阱,使学生往往出现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导致错解.

本题陷阱 “惯性思维”

分析 有些学生在阅题时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对于①来说,由于“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影响,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概念混淆,错误的认为,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落入陷阱.如果深入挖掘、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同素异形体,如O2和O3、白磷和红磷,当O2和O3、白磷和红磷混合在一起时,虽然只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对于②来说,由于平时学生学习的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的影响,往往是以偏概全,没有考虑特殊情况,而落入陷阱.如有些金属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对于③来说,由于硝酸中氮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而氢硫酸中硫元素的最低价为-2价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硝酸只具有氧化性,氢硫酸只具有还原性,未能考虑到二者的不稳定性,而落入陷阱中.如考虑到二者分解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④来说,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形成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正确答案为C.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知识陷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的同时,既把握化学规律的共性,又要抓好化学规律的个性或规律性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化学规律或结论的能力.

三、图像型陷阱

所谓图像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分析图像提取信息加以应用过程中,经常只考虑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缺点,甚至对图像中拐点(转折点)的化学意义认识不清等,设置的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问题陷阱,从而导致漏解或错解.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8 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 白色沉淀

分析 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学生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学生都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确答案应为B.

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布雷”,检查考生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它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对题目的真实意图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和迷惑性,隐蔽或错误地诱导了解题思路,很容易令考生落入陷阱而导致错解.本文例举了化学试题中的部分“陷阱”问题,以警示同学提高识别力, 排除干扰顺利应考.

一、条件型陷阱

所谓条件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审题粗心、不能细致的弱点,采取在化学试题中把化学反应规律隐藏起来,或给出多余的条件等方式设置陷阱,使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捕捉条件信息.

策略 首先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审题方法,认真仔细地剖析题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摈弃一些非本质条件的影响,提高全面、准确捕捉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型陷阱

所谓知识型陷阱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容易忽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或存在忽略前提条件等缺点或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设置的一些容易引起学生错用化学规律或不适合条件范围的陷阱,使学生往往出现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导致错解.

本题陷阱 “惯性思维”

分析 有些学生在阅题时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对于①来说,由于“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影响,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概念混淆,错误的认为,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落入陷阱.如果深入挖掘、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同素异形体,如O2和O3、白磷和红磷,当O2和O3、白磷和红磷混合在一起时,虽然只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对于②来说,由于平时学生学习的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的影响,往往是以偏概全,没有考虑特殊情况,而落入陷阱.如有些金属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对于③来说,由于硝酸中氮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而氢硫酸中硫元素的最低价为-2价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硝酸只具有氧化性,氢硫酸只具有还原性,未能考虑到二者的不稳定性,而落入陷阱中.如考虑到二者分解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④来说,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形成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正确答案为C.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知识陷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的同时,既把握化学规律的共性,又要抓好化学规律的个性或规律性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化学规律或结论的能力.

三、图像型陷阱

所谓图像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分析图像提取信息加以应用过程中,经常只考虑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缺点,甚至对图像中拐点(转折点)的化学意义认识不清等,设置的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问题陷阱,从而导致漏解或错解.

策略 要防止学生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8 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 白色沉淀

分析 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学生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学生都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确答案应为B.

猜你喜欢

苯酚陷阱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酚》教学案例
基于科学实证的主题式实验教学研究
苯酚—吡啶—茚满三元混合物系制备化工中间体的工艺研究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陷阱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采用探索教学法设计“苯酚”课堂教学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