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營造閱讀風氣促澳門文學長盛不衰

2014-08-11

澳门月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學社會發展

文學是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作為寫作者自然應立足現實,以反映時代變革,民眾喜怒哀樂為己任,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把普世價值植入人心,推動時代和諧進步發展。二十年來,本澳寫作者正是遵循這一原則,文學創作取得豐碩成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出版了大量小說詩歌散文等專輯、叢書,令外界刮目相看,一改“澳門沒有文學”的看法。追根溯源,澳門文學自覺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澳門筆會”的成立,澳門文學形象得以建立,發展到現在,擁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與文學新人。他們從自身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內涵出發,以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學作品,形成獨特群體,馳騁于世界華文文學中,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然而,應當看到,澳門文學雖有了很大發展,但總體情況尚不如人意。至今本澳還沒有一份代表澳門文學形象的標誌性大型文學期刊,以致寫作者作品皆往澳門以外的地區發表,特別是香港的文藝刊物,對香港等地的華文文學繁榮,倒是盡了一份心力。只是難有重大影響的作家、作品問世出現,澳門文學要開創新局面仍面臨諸多問題。未來歲月中,本澳作家還得繼續加強團結,集思廣益,增強凝聚力。而最好是有個類似內地“作家協會”的組織,把本澳作家和文學寫作者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堅實的群體力量,便於與世界華文作家交流活動,開擴視野,把握文學脈絡及其趨勢,這對本澳文學早出精品,出現有影響力的作家,大有裨益,因為文學不僅是怎麼寫,更是寫什麼的問題。

而創“期刊”也好,成立“協會”也罷,都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就像澳門基金會始終給予澳門文化事業各種扶持一樣。我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尤其當下傳統文學日益邊緣化,純文學陷於幾無人讀的尷尬境地。即使莫言獲諾獎,也掀不起社會文學熱,倒是“莫言熱”使其先前滯銷的作品一夜間“絡陽紙貴”,不要以為買來就讀,用來裝潢門面也未必不可。至其老家頂禮“莫”拜者,更是一波接一波,把莫家的門檻踏破了,蘿蔔拔光了,他們仍疑惑莫家的紅蘿蔔“透明”在哪?與自家的紅蘿蔔又有啥區別?這是在內地。澳門人無這媚俗之氣。普通家庭只有辦廠、經商習慣,沒有學習、藏書嗜好,自澳門開埠以來便如此,儘管中國傳統觀念“學而優則仕”。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五四”運動,也看不到澳門社會半點新文化氣象。澳門文壇隨之沉寂近百年,直至中葡聯合聲明簽署之後。而最近幾十年博彩旅遊業為主的單一經濟,一般認為這樣的環境是不利文學發展的,可總有那麼一群寫作者於文學道路上默默耕耘,孜孜以求。澳門經濟迅速發展趨勢,也正需要文學來為它造像,用文學探討澳門發展方向。為鼓勵本澳文學人積極投身文學創作,今年早些時候,澳門基金會邀請王蒙、梁曉聲、余光中等內地和台灣著名作家來澳演講、講座,為澳門文學把脈,並為作品獲獎者頒獎。系列文學活動扶掖文學新人成長時重在培養社會讀書風氣。

而縱觀全社會,讀書風氣也只有在學校裡。在國外,公園、候機廳、火車上,隨處可見捧著書閱讀的人們。我們呢?在以上場所,人手裡捧著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而就在國人玩遊戲,讀八卦時,端午節卻被韓國不聲不響地申請走了,眼看一個又一個孔子學院在全球遍地開花,身邊的國人卻沒有讀過“四書五經”,看過四大名著,如此自己不重視自己的文化,再多的文人去奮鬥,文化的淪喪也是必然。

好在有一群和文學人跳躍著同樣音符的90後去讀去評名家巨著以及本土作家的作品,並且在第十屆院校學生寫作比賽中取得不斐成績,讓我們看到澳門文化的希望與澳門文學的薪火相傳。

猜你喜欢

文學社會發展
关于死亡
遊記的形成與發展
中庸之道的傳承和發展
COMPLAINER’S CALAM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