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去图书选题的外向型思维

2014-08-11齐丽华

出版参考 2014年13期
关键词:外文选题出版社

齐丽华

在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引领下,各出版机构积极加快出版走出去的步伐,一批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当代中国风貌的图书走向国际市场。而在图书走出去的选题策划、推广渠道、满足读者需求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拓展深化的话题,外向型思维就是首先要解决的思维模式。

推进出版物走出去,需要外向型思维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总量居于全世界第一,但大并不等于强,全国的人均图书拥有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印刷、复制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基于此,原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并通过持续推动改革发展,凝聚全行业力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图书产品向国际市场的输出与推广,以使海外读者更多地通过中国图书了解中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图书产品向国际市场的输出与推广,以使海外读者更多地通过中国图书了解中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除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图书出版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连续数年以书展补贴、书展主宾国活动以及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走出去。

图书走出去,目的当然是实现出版内容的对外传播,实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目的,让世界不同地域的读者通过中国的出版物了解中国、深入认识中国,进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人文精神、风俗民情、百姓生活等等。出版社不能简单地把走出去理解为将中文图书翻译成外文再输送到海外,或将外文版权经版权贸易方式输出给外国出版机构就完成任务,而是要注重有针对性地用外语打造国外读者有兴趣、读得懂的读物,或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策划出版适合当地市场的图书。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走出去日益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的丰富内涵,图书出口、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产品、印刷外贸加工以及设立海外出版公司或书店、海外收购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寻求创新。

深入了解读者需求,让外向型有明确的方向

研究图书在海外特定市场的需求,首先要考虑选题适应度、语种和不同地区民众的阅读习惯等,再根据当地读者对中国关心的程度与关注的角度,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文风表达出来。以图书来说,在不同国家,读者所习惯的开本尺寸、字体、装帧形式、表述方式等细节都有很多微妙差别。例如,国内出版社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中常采用英汉对照文版,认为这样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或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各有其益,也有利于出口到海外。但若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拿到这样的书,会觉得中文部分对他毫无用处,就算书的价钱已很便宜,但他还是会因为花钱买了不需要的部分而遗憾,他显然更愿意购买纯粹本土文字的图书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读者恰恰是外向型图书最需要拓展的目标人群,我们的外文图书要经得起他们的检验才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不能以“中式”外语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这对我们翻译水平的本土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向型图书不仅是要用正宗外文来表达,更要有外国人喜闻乐见的中国内容,因此根据海外市场的实际需求策划适当的选题,并使内容适应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取向是关键的问题。知道海外读者需要什么,再进行内容、功能、表现形式、推广渠道等相应的规划,图书产品才能在走出去之后走得更远、更深入,真正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依靠市场竞争大浪淘沙般筛选并凸显优秀产品的同时,还是有一部分外向型图书项目需要由专人进行专项打造,才能更明确地有的放矢,实现出版性能的最大化。同样,图书资源、海外渠道拓展、国际版权贸易经验、版权人才等都需要专业化培养,才能更贴切地符合走出去的需求,推动更多针对性的图书产品走向世界。

毋庸讳言,尽管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持续了60多年,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图书的对外传播项目给谁看、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读者针对性不够强。而费尽周折策划、编撰、制作完成并发送到海外的图书,从程序上看是完成了走出去的过程,但有不少陷入没人买、没人看的窘境,困在华人书店乏人问津,或存放在出版社海外公司仓库里进不了市场主渠道,花费不菲却效益不显,不能不说是对外传播的乏力与无奈,也是今后的外向型图书应该尽力避免的困局。 (作者单位系中国画报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外文选题出版社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石油工业出版社
外文局期刊目录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