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编辑新手“遭遇”名人畅销书

2014-08-11李旦

出版参考 2014年13期
关键词:清样首发式白岩松

李旦

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这个刚进上海交大社工作三年的编辑新手来说,责编名人的书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挑战。

“老白”给我“上”了一堂编辑课

正襟危坐,西装革履,些许严肃,微皱眉头,这是白岩松的公众形象,但初见白岩松,他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低调睿智、侃侃而谈的中年长者,喜欢他的人亲切地叫他“老白”。白岩松的“名嘴”风范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估计还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手扎实的编辑功力。

当《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采访整理者、中国传媒大学老师邹煜将该书的清样返还给我时,他同时还附带了另一份清样。这份笔迹工整、校改专业的清样竟然是白岩松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逐字逐句审改的。清样中不仅有对一些欠妥表述的精确拿捏,甚至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不规范运用也进行了仔细修改。这或许出于他职业习惯使然,因为白岩松刚入行的时候是做编辑的,前辈扎实的编辑功底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课。

“痛并快乐着”的出书历程

由于2013年是《东方时空》开播20年,也是白岩松央视从业20年,所以一开始对于《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的出版时间要求就是争取在该年内出版,但事实上我拿到比较完整的稿件已是在2013年9月份了,而新书的首发式也已初步定在12月底,也就是说如此重要的稿件要在两个半月时间内完成,而且要保质保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加紧赶,因此加班加点变成了常事。

出版时间的紧迫一度让我手忙脚乱,而且在出版过程中不断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图书封面照是重新为白岩松拍照还是选取已有的本人照片,重新拍摄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无疑会增加该书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但现有的照片又不适合做封面。于是我想到了是否可以用白岩松之前在杂志做过封面人物的照片,因为那些照片是现成的而且拍摄得更加专业。最后经过多方论证和沟通,在联系了多个杂志后,终于得到《名汇》杂志的授权,选取了他们为白岩松做专访时拍摄的照片,并得到了白岩松的认可。

在赶进度的过程中,同事们的齐心协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出片的那个晚上,按照既定进程,那天我只要把设计文件交给排版公司出片就不会耽误出书的进度,但外面的设计室在处理文件时出了点纰漏,导致文件得重新处理,但排版公司来出版社拿文件的人可不会一直等下去,于是我紧急求助了该书的另一位资深编辑郁金豹老师,希望他能稳住排版公司的人,郁老师一口答应并叮嘱我不要急,要保证文件的质量不能出问题。经过漫长的几个小时的等待,等我把文件带回出版社已经是晚上10点了,当看到郁老师仍等在出版社的时候不禁有点感动,最后两人把文件顺利交给了排版公司并连夜出片,终于赶上了出版进度。

真正考验编辑能力的是在出书以后

名人出书,如何宣传,如何营销,如何能及时地掌握图书销量信息,这无疑给现在的编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实上,书出版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征订、预售活动,书出版之后,我开始习惯每天跟踪图书的发货,时刻关注库存、重点网站销量等信息,确保根据市场变化能及时地加印以免断货,但这些活动中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新书首发式了。当我从印刷厂拿到样书时离预定开新书首发式已经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而场地、主持人等关键因素都还没定,在与白岩松、丛书编委会多次沟通后,我们初步选定了北京的一家书店,但没看到实际场地我们仍不放心,社长的叮嘱犹在耳边,于是我和郁老师决定即刻前往北京先做下实地考察。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但那一天我们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和书店的负责人商定了首发式的各个细节,联系好了主持人,初步落实了媒体方案……最终,新书首发式举办得非常成功,签售也异常火爆。

截至2014年4月底,本书已重印三次,发行近10万册,并一度占据了各大图书榜单的前列。

(作者单位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清样首发式白岩松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黄翔鹏纪念文集》首发式
《求索集续编》出版首发式暨杨国宜先生学术成就座谈会召开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中国法治文化概论》首发式在京隆重举行(一)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白岩松错了吗?
京秋《遇见》田湘
——田湘诗集《遇见》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