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地域文化融入科学实践活动

2014-08-11张卫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拱形古街古井

张卫星

小学科学是一门体现“以人为本”的全新课程,其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去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发现、理解和运用。实践活动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手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地处浙江省仙居县境内的皤滩古镇,曾是古代浙盐进赣的必经之路。随着交通的发展,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但它精美的建筑群、“龙”形的古街和悠久的古井,却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它们当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但却没有人去关注。考虑到学校紧临皤滩古街,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因此,我们大胆决定,将皤滩古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科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到古街上学科学。

古建筑中找拱形

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敢于打破常规,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学生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拱形结构的承载力有什么特点,并能知道哪些建筑是拱形建筑。笔者在备课时就一直思考:能否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让他们轻松掌握这一课的知识呢?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像皤滩这样的小镇根本找不到大型的拱形建筑。于是,笔者又想让学生们到网上搜索图片。然而这样的想法立马又被笔者否定了,为什么呢?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经商,一放学就无人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别提要上网或课外去收集拱形建筑了。正在纠结之时,同事的一句话让笔者豁然开朗:皤滩可是一个千年古镇,这么多的古宅还怕没有拱形设计吗?在皤滩古街的建筑中,这种拱形的设计还是随处可见的。于是,笔者决定以“到古街中找拱形”为主题搞一次科学实践活动,并且大胆尝试把课堂搬到了古街上。

“同学们,看到古街这些颇有特点的建筑,你们能不能结合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找到当时设计师设计的科学精妙之处呢?”

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开始了他们的搜索。有的翘首眺望,似乎想从建筑的整体构造特点上去寻找;有的睁大眼睛低头细看,就怕错过了某个细节;有的伸手触摸,好像每一条砖缝与木板之间都藏着什么秘密;还有些认真的女同学拿着笔在纸上写着什么……

不一会儿,只见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来了。

“老师,我发现,在很多的立柱之间有一个拱形的横梁……”

“老师,你看,那根柱子下面的台底就是圆形的……”

“快看,那个古亭檐下也是用一根拱形的木条支撑着的。”

……

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笔者顺势又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上这些拱形设计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是为了增加房屋的坚固耐久性……

这个答案的获得是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与以往课堂中通过图片展示、反复分析等途径所获得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在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孩子们真正明白了拱形在建筑当中的重要性。

可见,科学实践活动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践行富有童心、童趣的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可能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当然,提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学科知识,还要做到因地制宜。

古街道上悟龙形

科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实验,抽象的科学知识便显得通俗易懂。

龙形古街,弯曲延伸,整体建造呈现出“龙”的形态,成为皤滩古镇的一个标志。那么古街为何设计成这样的整体构造呢?为此,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过疑问。

在一次科学实践课中,笔者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请你们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想一想,古街呈这样弯曲的‘龙形,对当时生活在古街上的人们有什么好处?”

“我想,当时设计这个古镇建筑的人肯定特别喜欢龙!”

“有可能是那个总设计师是属龙的!”

孩子们的猜想天马行空……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班里的同学分成4人一小组,然后给每组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1/4张A4纸大小当整个古镇)和足够的棋子(当店铺)后,接着引导孩子们通过设计、摆放、移动等方法探究:“皤滩在一千多年前可是一个商贸重镇,许多商人都来这儿经商,过往商人多,店自然就多了,可地方就只有这个长方形纸片这么大,请你设计一条街,让这条街上能开最多的店。”

同学们领到任务后,立马动手画起来、摆起来:有的摆成几横排,有的摆成一竖排,也有的尝试用曲线摆“龙”形,摆好后,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将成果展示给笔者。

通过展示、比较,最后同学们一致认定只有在古街呈现曲线时,临街所能开的店铺的数量才是最多的,也是最经济的。原来“龙”的造型秘密藏在此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可见,我们在科学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更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促使他们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当然,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水井边学环保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必须亲身去体验,去实践。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活动设计上多花一点心思,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皤滩曾发现有一个拥有72口古井的宋代古井群,这些古井的井水甘洌清澈,冬暖夏凉。但如今由于受到污染,大多数都已废弃。

六年级科学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笔者立马就想到了要带孩子们去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古井的废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已经有了足够的研究水的技能。于是,笔者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工,让组员们一起运用课堂中学到的考察水源的步骤制定考察表。

然后,笔者将活动分解成了以下四个步骤:

1.实地考察。各小组各自选择一口古井进行实地考察,先看看古井的周围有没有污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无动、植物,水里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带回学校进行检验。

2.抽样观察。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先静置一段时间,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还可以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3.填写报告。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填写报告。

4.分析建议。查阅资料,分析了解古井因污染而废弃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建议。

活动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分析报告都完成得很详细。在最后总结时,很多同学都深有感触:“我们的古街原先有这么多的古井,可现在都废弃了,真是我们的损失啊!”“如果这些古井的水都像以前那样干净、可饮用,相信肯定特别甜。”也有同学对于古井的保护提出了建议:“要唤醒人们保护古井的意识,不往井里扔东西。”“要对古井进行定期的治理,除去周围的垃圾。”“我要组织成立古井小卫士,号召同学们一起加入保护古井的行列!”……

古井中的水文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去考察、实验、分析,再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定会达到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成效。而古井的今昔变化,更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而这一效果是教师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可见,科学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个学生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达成。当然,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与教材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与学生素养的双丰收。

总之,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开放性的课程,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的科学教学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实验室,让学生在古街中实地考察,接触历史古迹,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自己实践,自己探究,获得知识和感受,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317319)

猜你喜欢

拱形古街古井
All Is Well
“拱形”结构在巴托克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拱形桥的承受力大吗?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寻回昔日记忆
坚固的拱形
应力复杂区巷道断面折线形和曲线形实践分析
古街老店
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