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正式发布
2014-08-11
2014年5月20日,《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正式发布。为了更好地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学习与生活方式特征,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在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的基础上,于2013年底联合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江西省、甘肃省和辽宁省六个省市的中小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发现,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出现以下特点:
在学习方式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学生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需关注它的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
在网络应用方面,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特点。学生上网场所呈现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学生用网程度存在差异,1.9%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超过10%的学生曾有网上受骗经历。在网络素养方面,“过度用网”学生的综合表现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在家校联系方面,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网络在其中正发挥积极的作用。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在支持家校联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
在休闲生活方面,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学生超过四成的休闲时间用于互联网活动。学生的休闲活动呈现多样性,户外休闲活动最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网络音视频及网络社交活动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网站)
注:具体内容详见本期P31“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