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葡萄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2014-08-10陈虞晖范丽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闽北南平市葡萄

陈虞晖,范丽华

(1.南平市农业学校 354200;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 (简称闽北)、武夷山脉的南麓,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1年南平市葡萄协会成立以来,南平市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南平市高效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1 历史回顾

1.1 产业发展简史

按照《中国葡萄志》[1]的划定,闽北属葡萄南方产区,栽培上属于葡萄“美洲种和欧美杂种品种次适宜区”。传统观念认为,闽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不适宜发展葡萄生产。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次适宜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科技工作者不迷信、不守旧,依靠科技进步,结合生产实际,大胆创新,不懈探索南方葡萄发展新途径。

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平市在全省率先成功引种欧美杂交种巨峰葡萄。巨峰葡萄苗是1983年日本长崎县赠送给福建省的中日友好礼物,100棵巨峰葡萄落户在建阳县良种场,在谢福鑫等科技人员的精心管理下,1984年顺利开花结果,引种初步获得成功,得到福建省领导和各级政府的肯定。1985年建阳县考亭村,在省长项目基金的扶持下,巨峰葡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到6.7 hm2,被誉为福建葡萄“第一村”。1999年南平市科技特派员的下派,为闽北葡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1年由南平市农办、农科所、农业学校等单位下派科技人员发起成立的南平市葡萄协会,汇集了各方技术力量,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指导,带动了千家万户的葡萄种植,极大地推动了闽北葡萄产业的发展,2010年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067 hm2、创产值达4.5亿元以上,如今葡萄产业在闽北大地茁壮成长,成为当地绿色经济的快速生长点。

1.2 产业兴盛的原因

南平市葡萄产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客观条件的优势,亦是主观努力的结果。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2.1 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是闽北葡萄产业发展的保证 198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马兴元就确定了南平市建阳县作为日本巨峰葡萄的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并选派谢福鑫等农技人员赴日本长崎研修葡萄栽培技术,1983年秋日方赠送的100株巨峰葡萄苗,落户定植在建阳县良种场,胡平省长还拨发了省长基金用于葡萄园的建设。之后30多年来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闽北葡萄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人员、经费上给予支持帮助,原省委领导贾庆林、习近平、卢展工、黄小晶还深入葡萄园考察,品尝酿造的葡萄酒,南平市、区、县的领导也多次表彰和关心葡萄科技工作者,这些支持和鼓励有力地促进了闽北葡萄产业的发展。

1.2.2 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营造了葡萄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说明,有一支能吃苦、有技术、会战斗的科技队伍,对闽北葡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平市葡萄协会成立以来,一批热心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闽北葡萄产业的建设中去,他们不论晴天雨日、假期节日,爬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自掏经费,不计回报,无怨无悔地参与对果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足迹遍及闽北山山水水。如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谢福鑫同志,三十多年如一日,身带单车、干粮、工具包“三件宝”,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甜蜜事业”中,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日,至今无怨无悔,被闽北人称之为“葡萄痴”。

1.2.3 科技创新是推动葡萄生产发展的源动力南平市葡萄生产与全国相比,总体起步稍晚。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由于科技滞后和宣传发动力量不足,葡萄栽培主要限于中部的建阳、建瓯一带。后来葡萄协会通过宣传发动,制定了“三纵二横十周边”的发展规划,消除农户中传统观念的束缚,走科技创业、技术培训、示范引导、规模经营的发展之路,在建阳率先开始葡萄的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与此同时,建瓯、松溪、顺昌等县 (市)的葡萄生产也快速发展。到2012年,南平市形成了建阳、建瓯为主的中部葡萄产业带及武夷山、邵武、松溪、顺昌等城郊型为主的葡萄产业圈。

1.2.4 区位优势开拓了葡萄销售的广阔市场 闽北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多为缓坡丘陵地势,可用于栽种葡萄的土地充裕,随着科技进步、设施的应用和农药性能的改进,我国生产上应用的葡萄品种多数能在这里生长结果并且表现良好。随着闽北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往返上海、杭州、南昌、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变得十分方便,可实现夕发朝至,在果品运销上占有天时地利。由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平市的葡萄大多可在7月份成熟并销往大江南北,而北方葡萄则一般都在9月上旬以后成熟。也就是说南方的葡萄面对的是全国的大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近年来闽北葡萄价格持续攀升,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1.2.5 有利的气候因素为优质鲜食葡萄生产提供条件 闽北是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春季升温早,葡萄萌芽及整个生长发育时间相对提前;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秋季东南沿海频发的台风,对多山的闽北影响不大;冬季寒潮来临较迟,葡萄落叶较晚,年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枝蔓成熟。同时,冬季的低温天气 (日平均温度6~15℃[2]),既可以满足葡萄所需的低温要求,大部分品种能通过正常休眠,又省略了北方葡萄植株须埋土越冬的麻烦。充足的光热资源对保证不同品种的充分成熟,早熟品种提早上市和促成栽培都具有积极意义。

2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闽北鲜食葡萄发展较快,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品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目前,闽北葡萄产业发展情况大体是:7~8月份以巨峰为主的鲜食葡萄占葡萄栽培总面积的90%左右,熟期结构、品质结构过于单一的品种布局,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因此,品种结构有待优化,如:7月份以前成熟的葡萄发展面积较少,可大量发展;欧亚种品质好、耐贮运、价格高,结合避雨设施应用,可以占较大的份额;鉴于家酿葡萄酒已成为民间社会生活的时尚,适度发展酿酒葡萄也很有必有。

2.2 重前期栽培忽略后期管理

生产中普遍存在重前期栽培忽略后期管理的现象。前期生产与葡萄产量有直观的联系,果农比较重视;采果后果农因忙于种植其他作物或外出打工,忽略葡萄园的秋季管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施肥防病,防早梢、控晚梢等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枝叉丛生,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和枝条的发育成熟,导致来年葡萄产量不稳、质量下降。有的果农当年栽培的葡萄年内不及时立桩拉铁丝,致使枝蔓东歪西倒,数根枝条纠缠一团,主次不分。严重影响到葡萄的生长,影响到葡萄棚架的建设,对第2年的葡萄生产十分不利。

2.3 追求葡萄量多粒大,忽视产品质量

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户盲目追求高产,葡萄园每平方米架面结果枝多达20个,看上去硕果累累,但果粒小、着色差、酸度大,每公斤市场价仅1~2元,丰产不丰收;有的果农为了提早上市,追求大粒果,使用各种膨大剂、催色素,虽然获得漂亮的外观,但对葡萄的贮藏运输不利,内在的风味、糖度没有保证,影响到市场竞争力;还有的果园果穗形状差、葡萄果粉少,原因就是忽视了疏花疏果的管理,没有对葡萄果穗及时进行套袋处理等。

2.4 栽培模式、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部分葡萄园建园标准不高,多沿袭传统露地栽培模式,管理方法比较粗放,如定植沟、排水沟安排处理不当,造成地下水位太高,葡萄园排水不畅。盲目施肥,用药时间和用药次数不科学,容易造成污染。葡萄园的修剪护理不及时,树体生长随意,树冠结构郁闭等问题依然突出。目前葡萄的避雨栽培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仍然偏小,影响到产品品质的提高和新品种的推广,因此在闽北应大力推广避雨栽培方式。[3]

2.5 服务组织、服务方式、服务意识的问题

据调查,闽北现有葡萄专业协会与合作社30多个,专业化服务水平还处于一般化状态,停留在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上,大多数果农既是生产经营者,又是营销组织者,果实仅限于现采现卖,组织化、系统化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在品牌建设方面,包括建阳、建瓯的“楠木林”“仁山”“朱峰”“俱丰”等在内的葡萄注册商标数量已达30多个,但每个商标区域覆盖面小,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在服务理念上,诚信经营、以质取胜的观念还未形成。目前尚无一家专业葡萄贮藏加工企业,导致销售期短,生产效益低。此外葡萄酒、葡萄汁等产品的开发利用,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3 未来展望与发展对策

闽北葡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显著,形成了闽北地区绿色产业特有的发展模式。展望未来的闽北葡萄产业,应在“大”“早”“优”“闲”“好”上做足文章,全面开拓南北大市场,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从而保证闽北葡萄产业的长盛不衰。

3.1 做好全面规划,做大做强闽北葡萄产业

按照规划目标,南平市葡萄生产中期目标:到2015年栽培面积6667 hm2、产值10亿元人民币,2020年栽培面积达到10000 hm2,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葡萄品种以欧美杂交种为主搭配种植欧亚种,以鲜食葡萄为主其他用途葡萄要逐步加大种植比例,使优良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5%;推广适应闽北气候条件的酿酒葡萄、制汁葡萄品种,适度发展酿酒、制汁等深加工产业,延伸葡萄产业链,打造南方传统工艺酿制的葡萄酒品牌;全面推广葡萄标准化栽培,积极推广简易设施 (避雨)栽培,到2015年设施栽培面积要突破4000 hm2。

3.2 发挥区位优势,调整品种结构

闽北的气候条件特别有利于早熟葡萄品种的生产,早熟葡萄在6月底7月初就可上市,销售的葡萄价格比旺季高出近1倍,产品供不应销。在近几年的葡萄生产上,早熟品种京亚、夏黑等葡萄生产已成为南平市葡萄栽培的亮点。应充分发挥闽北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闽北葡萄成熟早、货架期长及交通运输、便捷的条件,发展早熟品种,开发我国南北市场,争取3~5年后在粤、港、澳、上海、北京等地区市场,闽北葡萄能占有较大的份额。而9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种红地球等,正值中秋和国庆双节,市场售价高,可适量发展。同时,为迎合民间社会生活时尚的新变化,酌情发展加工型葡萄品种也很有必要。

3.3 提高竞争意识,突出“优”字品牌

首先,通过几年来引进、试验和对比观察,筛选出了一批品质好、适应性较强的葡萄品种,如夏黑、蜜莉、维多利亚、紫珍香等十多个品种,可望在生产上推广。由于欧亚葡萄品种品质好、耐贮运,加上设施栽培的兴起,未来5年欧亚品种将成为闽北葡萄产业的主推品种。其次是要抓紧、抓好葡萄标准化、商品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全面推广简易避雨栽培技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推广套袋技术。使优质、优果、优价的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规范栽培管理措施,让更多的葡萄基地产品通过国家A级绿色标准,通过港、澳地区标准,使闽北优质葡萄打进港澳地区,推向东南亚。

3.4 适应社会需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各地实践证明:种植葡萄走廊、酿制葡萄酒(醋)、品味葡萄园风光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活动,能够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系统发展。闽北地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品位,武夷山水和朱子文化闻名天下。因此,要积极发展以葡萄庄园为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要坚持葡萄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的发展思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借助闽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突出产业与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农造景、农景结合,构筑武夷休闲旅游文化景观。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积极发展具有闽北特色的原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风俗旅游。

3.5 增强忧患意识,打造优质安全品牌

这些年来葡萄产业方兴未艾、发展迅速,但在葡萄管理技术上的任何差错、任何不利的谣传或报道都能引发市场大幅度波动,轻则伤及农户的利益,严重的会对整个葡萄产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提高警惕、及早防范,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葡萄协会应当在这方面多发挥作用:一是要协助或主持制定葡萄生产管理标准等规范,引导葡萄市场遵守规则,强化果农履约意识,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发挥葡萄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监督和引导作用,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宏观指导和规划工作,促进葡萄产业优质生产、安全销售、健康发展。三是做好葡萄生产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使葡萄生产各环节都能掌握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四是组建葡萄专业合作社,联合各家各户,实行“统一指导、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的标准化管理,组建专业联合社,统一实施产品溯源制度,构建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努力打造武夷葡萄的优质、安全品牌。

此外,要进一步做好武夷葡萄品牌的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葡萄生产过程的安全、生态、绿色等生产管理技术,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心。注重挖掘葡萄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葡萄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消费者感受到武夷葡萄不单纯是一种生活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产品,让人们在品尝武夷葡萄时,能品出品位、品出档次、品出文化。要积极开展葡萄产品的研究开发,延长葡萄产业链,丰富葡萄市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协会 (合作社)的功能,完善充实“闽北葡萄活动周”和“葡萄节”,定期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农产品交易会,在全国大力推介宣传武夷葡萄,扩大提升武夷葡萄影响力,打响武夷葡萄品牌,促进武夷葡萄走出闽北、走进大都市。将武夷葡萄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1]孔庆山.中国葡萄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

[2]林树鑫,张皓.南平统计年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金光,陈志峰,柯冠武.福建葡萄产业的前景与问题[J].福建果树,2006(1):41-43.

猜你喜欢

闽北南平市葡萄
南平市4个脆李品种的引种表现及评价
当葡萄成熟时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南平市
南平市妇女儿童有了自己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