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轮捕轮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2014-08-10李万宝
李万宝
(福建省南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353000)
由于鱼类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增长,其所谓合理的放养密度是相对的、暂时的,养殖周期越长,鱼类处在合理密度下的相对时间就越短。而增加轮捕轮放次数,则能使池塘保持比较合理的养殖密度,增加养鱼产量。轮捕轮放是在一次放足鱼种的基础上,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起捕一部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并适当补放鱼种,以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1]2013年建瓯市万泉水产养殖场在成鱼生产上实施了轮捕轮放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池塘轮捕轮放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渔农参考。
1 技术措施
1.1 养殖条件
1.1.1 池塘选择 池塘于溪河的冲积地开挖而成,养殖面积为3.55 hm2,共4口,平均每口面积为0.89 hm2,最大为1.01 hm2。池深3.8 m,平均水深3.0 m。池埂坡度为1∶1.3,池埂边坡覆盖防渗膜。
1.1.2 清塘 养殖池塘于2012年1月10日前干塘,经日晒7 d后,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清塘消毒,池水深度为10 cm,全池 (包括内埂坡面)泼洒,第5 d注入池水至0.8 m,第7 d放养苗种。[2]
1.2 配套设施
1.2.1 进排水设施 排水采用国标PVC管组合式排水,每口池塘靠溪河一面的池埂底部设1个直径30 cm PVC管作排水用,并在每50 cm高外设置排水口和封口盖,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调节池水深度,同时在排水口设置拦鱼栅。进水口采用国标15 cm PVC管,每口池塘设置2个进水口。
1.2.2 投饵机与投饵台 每口池塘均各配套自动投饵机2台,投饵机置于投饵台上,投饵台搭在离塘边3 m处,水深要保持在3 m以上。采用镀锌管、角铁、木头、水泥瓦搭成棚架式小屋,面积12 m2,作为配合饲料的临时放置点。每口配备常用叶轮式增氧机3台,均匀分布在池塘中央。
1.2.3 吊网 (也称抬网) 池塘水面大,为了便于捕捞、均匀上市,在饵料台前装一张吊网,结构约20.0 m×20.0 m×3.8 m,网上系有钢绳,吊网四角用木头柱子或钢管柱子用绳子固定在岸边,柱子上系有滑轮,钢绳联结卷扬机的一侧,转角处有2个滑轮,1个滑轮管一钢绳,通过2个滑轮后联结一钢索,钢索联结在卷扬机上,通过电机带动,电动机通过变速箱 (卷扬机)、滑轮、钢绳联结网片,在5~10 s内即可吊起吊网,在鱼还没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减少鱼的惊吓。在靠池塘中央一面吊网设置一个50 cm×100 cm“逃生口”,逃生口由小号钢筋外套同型号PVC组成的拦栅,拦栅间距规格由捕捞上市鱼规格决定,一般以拦鱼体重1.5 kg为标准设置,即体重低于1.5 kg的鱼可通过“逃生口”,逃出吊网,避免鱼体受伤,而留在起吊网内的均为体重达1.5 kg以上的成鱼。同时在吊网靠池埂一方的吊网角底部设置起鱼通道和取鱼网箱,起鱼通道通常由3~4 m长的网片缝合而成,一头与吊网相联,另一头网片缝合时留1 m左右不缝合作取鱼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上市鱼量将吊网内鱼赶入通道内,将通道口扎死,即可取鱼。[3]
1.3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均用敌百虫和食盐消毒与麻醉,草鱼苗种一律注射防“三病”冻干疫苗[2]。1~3号池采用轮捕轮放,以草鱼为主养品种,搭配放养鲢鱼、鳙鱼。除了搭配放养苗种一次放足外,主养的草鱼分别在分期捕捞成鱼后视具体情况进行补放苗种。而4号池采取一次放足分批捕捞技术进行苗种放养模式,捕岀的苗种均作为1~3号塘的轮放苗种,苗种于2012年1月24日投放。具体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苗种放养情况
1.4 投喂管理
1.4.1 饲料选择 鱼种下池后,视天气和鱼类活动情况采割青草喂鱼。利用鱼体小且池塘水位低时,在尚未被池水淹没的池内埂边坡播种黑麦草,2月中下旬随气温上升,池塘内边坡、池塘埂面上黑麦草开始萌芽生长。随着养殖鱼体增长,池水逐渐加深,黑麦草也被草鱼摄食而逐渐变少,到5月以后在池埂上或田块种植大型鱼草,如玉米草、象草等,采取精饲料与青饲料结合方式进行投喂。配合饲料采用海大有限公司生产的“草鱼1#配合饲料”,粗蛋白质≥26%。
1.4.2 投喂方法 根据水温、天气以及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随鱼生长适时调整投饵量,定时、定质、定位投喂。青饲料主要在冬季、初春投喂,在精饲料投喂前投喂,要控制青饲料数量,让鱼吃到六七成饱为宜,夏季配合饲料停喂后,喂青饲料。春天每天投喂1~2次,所投喂饲料为浮性配合料,搭配青饲料;6~11月以投沉性颗柆饲料为主,每天投喂2~3次,投喂率1% ~4%。连续投喂5 d后停喂配合饲料2 d(停喂配合料期间以投青料为主,日投量为3%)。投饵台上的投饵机由微电子控制器控制,每次启动3台,可以在人工不在的时候准时开启、工作。
1.5 日常管理
1.5.1 加强巡塘 日常加强巡塘,观察水位、水质、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按无公害生产要求制定养殖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生产,并做好生产记录。
1.5.2 水质管理 日常要加强池塘水质管理,及时进排水,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40 cm,使池水达到肥、活、嫩、爽的状态。严格正确使用增氧设备,购置先进的鱼塘增氧自动化控制仪器,预先设置水中溶解氧上、下限,当溶解氧低于下限时自动启动增氧机,当溶解氧高于上限时自动停止增氧机,当午间高溶氧时还能自动启动增氧机补氧。购置简易水质测试盒,每隔10 d测水质1次,测量指标有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酸碱度等。除在鱼种下塘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外,3~10月隔15 d每667 m2用生石灰15~20 kg对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水中酸碱度,促进池水内饵料生物的繁殖及消毒池水,预防鱼病。[4]
1.6 病虫害防治
每年冬末春初,用推土机、勾机进行池塘修整,加宽加固塘埂。池塘经过整修后,每667 m2用生石灰60~75 kg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一律注射防“三病”冻干疫苗。[5]渔场设有鱼病检验室,备有电子显微镜等检测工具,渔药房备足当地各种主要病害渔药,技术员负责日常事务,并加强与上级渔业主管业务部门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鱼苗下池后,视具体情况,每隔20 d杀虫、杀菌,并调节水质,添加药饵,加注新水。鱼病发现较多的主要是指环虫病,治疗方法:泼洒“拜特混杀清加拜特指环敌”,饲料中拌“拜特鱼虫克粉”投喂3~5 d,杀虫后全池泼“拜特亿氯”彻底消毒。[3]
1.7 轮捕与收获
1.7.1 轮捕 多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进行,此时水温高,鱼耗氧量大,鱼的活动能力强。所以捕鱼前1 d,应适当减少投饲量,以免鱼饱食后捕捞时受惊应激跳跃造成死亡,操作要细致、熟练、轻快,捕大留小后,起捕网内的鱼不能长时间的密集堆放,应及时把出售商品后网内剩下的鱼放回池塘。
1.7.2 收获 1~4号塘于12月5~28日分别干塘。1号塘收获草鱼2275.6 kg、鲢鱼1972.7 kg、鳙鱼572.5 kg、福瑞鲤1927.5 kg、中科三号鲫鱼542.5 kg;2号塘收获草鱼4109.5 kg、鲢鱼2238.5 kg、鳙鱼502.5 kg、福瑞鲤1427.5 kg、中科三号鲫鱼452.5 kg;3号塘收获草鱼6219.5 kg、鲢鱼2122.5 kg、鳙鱼481.5 kg、福瑞鲤1398.5 kg、中科三号鲫鱼412.5 kg;4号塘收获草鱼6497.5 kg、鲢鱼2327.5 kg、鳙鱼601.5 kg、福瑞鲤2108.5 kg、中科三号鲫鱼582.5 kg。4口塘共产成品鱼126.6823 t,其中草鱼107.0111 t、鲢鱼8.6612 t、鳙鱼2.158 t、福瑞鲤6.862 t、中科三号1.99 t,其他小杂鱼0.481 t(表2)。
2 效益分析
按当地出塘价 (每公斤草鱼12.4元、鲢鱼7.0元、鳙鱼18.2元、福瑞鲤10.3元、中科三号鲫鱼19.4元、小杂鱼6元)计算,各成鱼收入为草鱼132.69万元、鲢鱼6.06万元、鳙鱼3.93万元、福瑞鲤7.07万元、中科三号鲫鱼3.86万元、小杂鱼0.29万元,总收入为153.90万元。扣除总费用100.25万元 (配合饲料费用71.25万元、苗种费用16.81万元、疫苗药品费0.61万元、电费3.27万元、人工费5.46万元、设备年摊折旧费2.85万元等),纯收入为53.65万元,平均每667 m2养殖面积可获纯利10075.11元,投入产出比为1∶1.535。若单以草鱼品种计算,则试验共用配合饲料203.5 t,共产草鱼107.0111 t,饲料系数为1.90;若以吃食鱼来计算则其饲料系数为1.75。
表2 成鱼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3.1 养殖效果
2013年南平市所辖十个县 (市、区)池塘养殖面积5299 hm2,平均每667 m2养殖面积产鱼740.7 kg,而本试验平均每667 m2养殖面积产鱼2379.0 kg,单产提高了1638.3 kg,是南平市平均单产的3.21倍。由此可见,轮捕轮放是比较科学的高产养殖模式,值得推广。本轮捕轮放模式以草鱼养殖为主,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并搭配投喂青饲料,可降低配合饲料系数,每667 m2养殖面积可获纯利10075.11元,投入产出比1∶1.535,经济效益明显。轮捕季节多在5~7月,此时正值本地淡水活鱼供应的紧缺时期,成鱼销售市场价位高,有利于渔农增收增效,同时也解决了渔农生产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3.2 讨论
3.2.1 本轮捕轮放模式对捕鱼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实施取鱼台捕鱼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大水面池塘轮捕轮放养殖,更具实际应用效果。捕捞对象以吃食鱼为主,同时还可捕起滤食性的鳙鱼。通过对鱼群驯化,用饵料把鱼诱进捕鱼区域内,利用捕鱼网箱内逃生设施,筛选出符合商品规格的鱼,经1~2 d集聚应激锻炼后,可起捕出售。此技术不仅达到省工省力省时的目的,而且减少鱼体损伤,利于长途运输。
3.2.2 本轮捕轮放模式,需要在条件较好的池塘,具有养殖机械,具备较大资金支持和轮放苗种等条件下,才可顺利实施,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3.2.3 饲料在水产养殖成本中比重很高,饲料品质的好坏和饲料价格的高低都对养殖经济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本试验利用冬春季来发展种草养鱼,饲养精青结合,不仅降低养殖成本,而且有效地防止草鱼肝胆综合症病害的发生。
3.2.4 福瑞鲤和中科三号鲫鱼夏花套养效果良好,从试验结果来看,每公顷各套养1500尾,到年底干塘起鱼,福瑞鲤平均尾重达到1.4 kg,最大个体可达1.95 kg;中科三号鲫鱼平均尾重达到0.3 kg,最大个体可达0.48 kg。尤其是福瑞鲤的长速和品相都优于建鲤等品种,而中科三号鲫鱼的长速略差于湘云鲫,但其品相则优于湘云鲫。因此,这两个品种可作为单养或混养的优良品种。
[1]申玉春.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农业部《渔药手册》编辑委员会.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徐森林.淡水捕捞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
[5]宋振荣.水产动物病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岀版社,2009.
致谢:四川农业大学杨世勇老师为论文初稿进行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建议,建瓯市万泉水产养殖场为试验的实施付出大量心血,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