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2014-08-08
民生周刊 2014年15期
“距离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还有110天。”这是7月13日在南水北调官网“南水北调倒计时”栏目上显示的数字。
时间往前推10天,即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的闸门缓缓提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这次充水试验为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做好了准备。丹江水将一路向北,最终流向北京的千家万户。
时间再往前推62年,即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但从规划到实施,可谓一路坎坷,充满艰辛。
当设想最终变成现实,一项项世界纪录由此产生: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世界上受益范围最大的调水工程、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强度的移民搬迁……
纪录里,镌刻着时光的年轮;年轮中,映射出历史的变迁,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由此改变。
在专家眼中,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对北方受水地区主要有两重作用:一是大幅度提高供水保证率,有力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发展;二是把当地水资源解放出来,返还给农业与生态。
为记录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从本期起,《民生周刊》将推出南水北调连续报道《水调歌头》。本刊记者将从水源地出发,一路向北,通过实地探访,从水源、移民、环保、生态、技术、成本水价等方面,多维度展示这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