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向外转移和内迁趋势 和中长期“世界车间”地位的变化研究

2014-08-08李伟恒

金融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西部劳动力

李伟恒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变化现状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核心仍然是成本要素问题,要素主要取决于政策优惠度、工资水平与土地价格,其中土地价格因素影响相对更为重要。根据某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研资料显示,东部企业外迁首位的因素是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在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外迁企业中,有62.5%的企业把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放在首位,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太高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甚至我国各地区之间尤其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我国要素成本变化特点及与周边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比较

1、我国工业用地成本逐年上升,但资源丰富,与周边国家相比,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工业用地价格一路看涨,部分区域工业用地价格年均上涨超过50%,如以深圳为例,2009年南山高新区一块工业用地起拍价约为每平600元左右,而2012年的价格为每平2000元左右,3年间价格涨了接近4倍,但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袤,土地资源与越南、印尼等国家相比,优势仍比较明显。

2、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优势弱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走升,自2009年以来,我国工人工资逐年看涨,涨幅达到40%左右。调查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最低工资约为印度、越南的2-3倍。目前,越南工人人均工资每月约70美元至90美元,印尼人均每月约130美元左右,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人人均月工资达300美元左右,劳动力优势相比越南、印尼等周边发展中国家逐年弱化。

(二)我国各地区间资源要素比较优势

1、中西部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西部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地价相对便宜,同时,西部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2000年以来,随着涉及西部地区的若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施工和投入使用,包括新机场、新铁路干线,水利枢纽工程等,西部的投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优势突出。一是中西部劳动力供给潜力大。目前沿海地区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如2010年,全国离开本乡镇6个月及以上的农民工达1.53亿人,中西部地区占68.2%,大部分流向了沿海地区,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超过40岁以上的通常会退出跨省打工的行列,返乡务农,这些人是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二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仍远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资虽然有了较大幅度上涨,但是随着劳动者跨地区流动物质费用和心理成本的上升,沿海地区农民工对工资的满意度逐年下降,例如,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争议案件。70%以上都发生在沿海地区,超过这类地区的就业比重,沿海招工难的现象日益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可以现象的是,农民工尤其那些年龄偏大的,一旦在家乡有了非农就业机会,一定会乐于接受大大低于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

3、政策优势是西部产业承接转移的强大后盾。近期,国家决策层频频释放加大对西部支出的力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西部考察就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具有优先位置,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均衡性产业支付4020亿元,增长13.0%,对西部扶贫资金转移支付增长22.8%,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5.42亿美元。2012年新开工西部重点工程22项,投资总额5778亿元,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793公里。新增铁路复线投产里程1428公里,自2007年起,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6年超过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切都是西部承接的有力保障。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转移向外转移和内迁趋势

(一)劳动力密集产业出现向外转移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和中西部环保准入门槛的提高,加上我国中西部地区自身在承接产业方面因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外转移新趋势:由以往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开始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1、外移动因。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呈现优势,越南工人人均工资每月约70美元至90美元,印尼人均每月约130美元左右,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人人均月工资达300美元左右;二是人民币不断升值,而越南、印尼等国货币基本稳定;三是越南、印尼等国家没有出口配额限制;四是印尼出口欧盟产品享受优惠待遇,免除了2.8% 的进口税。

2、外移特点。目前我国产业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对外转移,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速度较快,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印染、制鞋、皮革制造、电子家电、塑料制品等行业。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转移内迁趋势

1、“十二五”中西部产业政策调整

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在新政策的推动下,“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转移将进入大规模整体转移阶段。

一是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承接载体与平台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首先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试验、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共享机制。再次,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利益。

二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首先,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发展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其次,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同时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再次,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商会、园区的联合合作,加强与央企和省企等国内外大企业的对接,探索承接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新机制。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进一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与必要的政策支持,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对接。如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现财政贴息,为重点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等政策支持。

四是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开发项目的科技投入,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其他区域人才和国外人才流入;其次,加快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再次,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集中布局。首先,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产业规模,加快产业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次,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2、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新特点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在较长时期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优势突出,供给潜力大,目前沿海地区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东部地区。

二是能源密集型产业西移规模继续加大。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和东部能源资源衰竭将进一步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东部沿海过剩的能源密集型产能开始向西转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西移,已开始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西部聚集,中西部能源丰富的禀赋特性和已形成的能源密集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关联效应。

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急剧增多。资本要素的过度集聚将会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2006年以来,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的集聚程度开始明显上升,电子通信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转移,产业转移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

四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放缓。东部沿海地区在资本、劳动、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聚集以及国外技术转移和知识的外溢,将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进程。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率先转移,但东部地区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中西部产业比较优势会有所下降。

三、今后我国“世界车间”地位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生产全球分工的前提下,有人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且已有210余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制造仍处在低端地位,核心技术、品牌控制、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中国“世界工厂”是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的50%以上,与英美日等老牌世界工厂相比,仍是“品牌小国”和“技术弱国”,国内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由品牌出口额的比重不足10%。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的“世界工厂”充其量只能是“世界车间”,只是“世界工厂”的初级阶段,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并长期发展强盛,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四、中长期“世界工厂”发展转型趋势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仍然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存在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附加值偏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加大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三要延长产业链,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2、有序推动企业“走出去”。在选择“走出去”项目应区别对待,对低端产业应大力鼓励走出去,而对国内企业发展可能会有竞争性作用的项目,在走出去时应慎重,要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对没有污染或能有效控制污染的项目,应尽量向西转移而不要轻易外移,这样可以延长我国“世界工厂”生命周期。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日本在98年金融危机打击下,企业为求生存加速外移,而引进直接投资受限,国内企业破产增多,就业状况恶化,凸现“产业空洞化”,从而动摇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所以要长期保持“世界工厂”地位,必须要坚持两者并重。

五、“世界工厂”地位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巩固和长期发展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世界工厂”的巩固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使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从而使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增加;二是对资本项目收支影响。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使我国FDI增加,资本项目盈余增加,而FDI投资利润汇回直接导致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顺差压力。而我国“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部分低端产业外移,ODI增加,进一步缓解资本项目顺差,平衡国际收支。

猜你喜欢

中西部劳动力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浅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吸引力发展现状——兼论如何建构中西部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