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视角下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缘由及对策透视

2014-08-08张番红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整合成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2—116—04

[内容提要]剖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生成原因,从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多维向度探讨消解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若干对策建议,旨在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改善教师从业环境,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整合;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伴随教育全球化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求,尤其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使公众对于高水平教育期盼移位于改善教师执业环境为旨归的“职业倦怠”问题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命题由此出场。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研究旨趣,从多维镜像挖掘和剖析教师职业倦怠缘起、表征、消极影响、及缓解策略,旨在实现西部高等教育与全国同步迈入现代化,有效提升教育整合,为优化西部高校青年教师从业环境,促进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内涵评析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经历了从介绍学习、梳理分析和参考借鉴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到探索创新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师职业倦怠本土化研究。同时,学者们注重于多学科向度,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职业倦怠概念、影响因素、状态表征及缓解对策等。第一,从教育学维度,教师职业倦怠导致主体信仰模糊、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淡化、言行失范,降低教学成效。第二,从心理学维度,教师职业倦怠易发生在神经质性格类型,其负效应表征心智能力下降、情感体验平淡,认知取向和职业发展消极,正效应表征为有效提升教师自我反思与心理承受力。第三,从管理学维度,工作内容和方式单调、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不完善是职业倦怠主要成因。第四,从统计学维度,借助于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基于多种因素考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组织功能。第五,从社会学维度,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属性、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或弱化都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不可忽视因素。第六,从组织学维度,高校管理科层制的压制束缚,抑或学校管理者也是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因素。同时,学者大多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多元素共同孕育,且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具有不同影响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在心理身体、智力情绪、行为精神等方面表征为生活质量降低、教师控制感弱,以及价值认同障碍和集体感差。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状态和学生发展,而且侵蚀教师个人身心健康,乃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统而观之,我国学者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和跨文化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生成过程、发展周期、形成原因及外部表征等研究尚待提出针对性、前瞻性的干预反制策略。在研究方法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长时期、纵向追踪研究较少,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互动关系问题缺乏实证性研究支撑,且相关研究报告也不多见,亟待做到点面、横纵、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牵引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持续推向深入。

二、转型期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生成因素透视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重要进展、教育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促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教育普及化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随之,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繁重教学科研任务和日益加大工作压力,导致职业倦怠迅速蔓延,期待社会对提升教师工作认同,改善教师从业状况。

第一,在组织功能、职业发展和工作负荷向度,西部高校青年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科研服务、及文化传承等任务繁重。青年教师是西部高校教师生力军,不仅职业发展期待提升,而且面临社会冲击最为剧烈。伴随我国经济社会重大转型期,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偏大。近年来,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在巩固学科与课程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整体中的地位和导向日益凸现,且已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确立教师地位的重要依据。

第二,在社会支持向度,各界给予教师期望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和家庭期望教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多面相人才,同时,职业发展蕴含教师恪守职业操守,彰显社会和家庭对教师近于苛刻期待。在网络时代境遇下,信息来源多元化,打破了教师垄断知识局面,使得教师权威受到了动摇和挑战。

第三,在人际场域向度,角色冲突与教师人际关系失调。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行走于上级同事、学生家长及外界的各种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功效。另外,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尤其是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与适应、业务提升及专业化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使教师背负较大职业压力。

三、明晰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路径和实践坐标

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可见,办好西部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意义重大。学者研究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发展不容回避,作为教师个体、组织者的高校管理层及社会各方来说,应整合教育力量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消除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第一,从个体角度,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应直面工作压力,培养乐观向上心态,勇于宣泄和化解情感困扰,并增强教师内在控制信念和职业使命感。教师应着力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加强认知调适和行为训练,提升心理健康和运用心理策略基本能力,勇于寻求专业咨询帮助,积极提高教师个体适应能力。一是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自我放松与合理化解释压力情境,以积极与缓和的应对策略直面压力与倦怠。二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作为知识的吸收器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青年教师应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公德模范。三是应依法执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普适准则,传承民族精神,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主体,既要在独立完成各项工作时拼搏自强,进取创新,又要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注重协作配合,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做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的模范,做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模范。同时,教师要努力研究课程,改进教学,加强科研,不断完善自己,动态微调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二,从组织角度,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应直面职业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职业价值观和授课解惑本领,着力于思想上常态化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助推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立志成才,积极探寻基于工作、职业和组织特点的缓解和干预策略。西部高校各级教育管理者应理解和支持青年教师,建立科学化、人文化的学校管理制度,设身处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改进教学流程化管理,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教师教育体系中设置科学规范化组织,完善教师从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到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过程,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协助教师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职称评审、评价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师德水平、政治素养、身心健康水平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不断优化针对教师的健康教育和宣传,重视教师心理需求,扩大教师民主参与教学科研管理。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引导教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积极宣传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倡敬业精神,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多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三是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四是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教育途径,更新方式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秉持创新精神、热爱本职工作,打造较高的辩证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3]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工作基础保障,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五是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六是常态化开展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提升教育[4]。教师专业发展应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思路与规划,兼容并取,因校制宜,把保障教育质量作为根本原则,不断拓展西部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内涵,打造品牌特色,构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组织发展协同机制,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的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第三,从社会角度,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应直面人际关系,积极寻求社会的情感、物质信息及归属感支持。从根本上缓解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支持。应着力于改善大环境,建立良性社会支持系统和对青年教师角色与职业的合理期待,塑造坚实的教师职业认同,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热情发展能力,给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使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以缓解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总之,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其危害显而易见,诚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利·A·法伯教授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因此,针对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消解和熨平策略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西部高校教育质量,助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

[2]王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1(7)

[3]牟向东.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4]吴涛.完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N].吉林日报.2013-06-03(5)

责任编辑/陈洪超

收稿日期:2014-03-24

作者简介:张番红,男,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甘肃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社会整合。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整合成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