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保健话节气——夏至

2014-08-08严苏纯

食品与健康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火寒气阳气

严苏纯

【气候特点】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天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习俗由来】

夏至,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它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消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消灾避邪、作物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吃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养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

误区】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是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在此节气中,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卧早起、保持心静、饮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规夏季养生准则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冷,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些人的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淤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不错,服温热要讲究方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时,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

【饮食养生】

炎炎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夏季“长”养,注意养“心”。

2.勿贪生冷,护阳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节气饮食攻略】

1.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放入白糖。

点评: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2.香兰凉茶: 藿香、佩兰各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入茶壶,用500毫升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冷却后饮用。

点评:清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

endprint

【气候特点】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天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习俗由来】

夏至,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它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消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消灾避邪、作物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吃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养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

误区】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是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在此节气中,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卧早起、保持心静、饮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规夏季养生准则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冷,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些人的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淤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不错,服温热要讲究方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时,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

【饮食养生】

炎炎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夏季“长”养,注意养“心”。

2.勿贪生冷,护阳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节气饮食攻略】

1.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放入白糖。

点评: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2.香兰凉茶: 藿香、佩兰各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入茶壶,用500毫升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冷却后饮用。

点评:清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

endprint

【气候特点】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天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习俗由来】

夏至,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它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消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消灾避邪、作物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吃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养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

误区】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是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在此节气中,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卧早起、保持心静、饮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规夏季养生准则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冷,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些人的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淤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不错,服温热要讲究方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时,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

【饮食养生】

炎炎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夏季“长”养,注意养“心”。

2.勿贪生冷,护阳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节气饮食攻略】

1.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放入白糖。

点评: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2.香兰凉茶: 藿香、佩兰各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入茶壶,用500毫升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冷却后饮用。

点评:清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火寒气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劳宫穴断心火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