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4-08-08赵爽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辽宁省

摘要: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借以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网络;装备制造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36-02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1]。辽宁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也是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在全省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3年底,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2]。因此,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辽宁又是教育大省,拥有多所985、211等重点大学,如何利用本省教育科学资源为装备制造业服务,是学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入手,探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提供一些建议。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现状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联合专利数。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查询。为了获取能够反映产学研合作的专利样本,采取对联合申报的专利申请人字段进行识别的方式。设定检索条件如下:工业部门的赋值名称为公司、厂、企业,科研机构的赋值名称为大学、学院、研究所,在数据库中申请(专利权)人检索栏分别输入公司、厂、企业和大学、学院、研究所的交叉组合,再加上装备制造业和辽宁省的检索关键字,进行专利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自2001—2012年十二年间的联合专利申请状况。上述检索结果中有重复项予以剔除后,最终获得两类联合专利共381项。从结果来看,联合专利数不断上升,尤其是2006年后,增幅比率高。同时期,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独立申请的装备制造业专利数量为27 332计件。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描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规模来看,十二年间绝对数上呈增长趋势。2009年激增,而后增幅放缓。表明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增幅并不高。从网络密度指数来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网络的密度远低于网络最大密度0.5,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网络密度呈递减趋势,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分散,不再紧密。表明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合作间的疏离或停止,造成了网络密度偏小。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活跃度不足。从现状可以看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合作并不活跃,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少。这个研究结果也突出显示了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而非强省。可能的原因是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的经营班子实行任期制,容易造成短期行为,而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同时,从产学研创新网络特征来看,网络密度降低,网络内部关系存在大量的空闲。产学研合作网络没有被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层次性都不足。

2.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研究结果中,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表明我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学术导向的制约。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学术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通常以发表重学术论文数量、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主要指标。同时,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分配方面认识的差异也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创新流产,专利难于产业化。

四、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1.以利益驱动为基础自发合作创新,同时健全政府引导调控。参与合作创新的各方主体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应该以利益为基础统筹各方的合作诉求,继而激发合作创新动机。同时,很多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投入或风险巨大,这时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以补偿创新的风险就十分必要。政府应在这种战略性支撑产业打造竞争实力,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关键技术上给予支持,形成“竞争点”。通过科技手段协助那些资源组建科研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学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例如,政府以产学研创新网络为资助对象,由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或与私营研究机构合作,或与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联合,组成“无墙隔离”的科研结构[3]。政府还应在制度政策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范合作研究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明确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以引导鼓励各方参与合作创新。

2.构建有效的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合作学习机制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重要合作机制。利益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产出,也是产学研各方努力合作的纽带和动力。产学研合作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4]。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机理是利益驱动,如果合作各方不能从合作创新中获利,那么产学研合作创新很难成功。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在平等、互利和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基础上,合作各方才能展开良性合作。学习机制是催生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各方主体参与创新网络是为了获得异质性知识,通过内化、吸收继而创造新知识。为了推动异质性知识的流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学习机制。

3.培育有益于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合作环境。诸多案例都显示,仅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的投入不足以支撑产学研合作成功,环境因素是影响产学研能否顺利开展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以硅谷为例说明。硅谷成功离不开“簇群社会”,这里有被誉为“教练”的风险投资公司、银行、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等,它们簇拥在一起为硅谷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专业中介服务。这是因为硅谷的生产率和创新活动需要各类专业人员频繁、面对面的交流[5]。同理,推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顺利开展,也要有效地发挥中介机构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

4.革新高校传统绩效考评机制,鼓励高校间合作。传统高校以科研导向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化研究的开展。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以包含专利申请、横向课题、联合开发、技术委托等多样化形式为主的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工作。这样才能够从内在动因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与产业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积极探索技术改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虽然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但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而缺乏合作。应抓住国家提出的“2011”协同创新契机,院校间、科研院所件、院校与科研院所间积极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共同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爽.产学研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研究——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

[2]辽宁省统计信息网.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ln.stats.gov.cn,2013.

[3]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成果,2007,(12).

[4]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13.

[5]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2249);大连大学青年博士专项基金(0310041)

作者简介:赵爽(1980-),女,辽宁抚顺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管理学研究。

endprint

摘要: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借以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网络;装备制造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36-02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1]。辽宁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也是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在全省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3年底,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2]。因此,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辽宁又是教育大省,拥有多所985、211等重点大学,如何利用本省教育科学资源为装备制造业服务,是学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入手,探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提供一些建议。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现状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联合专利数。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查询。为了获取能够反映产学研合作的专利样本,采取对联合申报的专利申请人字段进行识别的方式。设定检索条件如下:工业部门的赋值名称为公司、厂、企业,科研机构的赋值名称为大学、学院、研究所,在数据库中申请(专利权)人检索栏分别输入公司、厂、企业和大学、学院、研究所的交叉组合,再加上装备制造业和辽宁省的检索关键字,进行专利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自2001—2012年十二年间的联合专利申请状况。上述检索结果中有重复项予以剔除后,最终获得两类联合专利共381项。从结果来看,联合专利数不断上升,尤其是2006年后,增幅比率高。同时期,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独立申请的装备制造业专利数量为27 332计件。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描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规模来看,十二年间绝对数上呈增长趋势。2009年激增,而后增幅放缓。表明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增幅并不高。从网络密度指数来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网络的密度远低于网络最大密度0.5,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网络密度呈递减趋势,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分散,不再紧密。表明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合作间的疏离或停止,造成了网络密度偏小。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活跃度不足。从现状可以看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合作并不活跃,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少。这个研究结果也突出显示了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而非强省。可能的原因是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的经营班子实行任期制,容易造成短期行为,而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同时,从产学研创新网络特征来看,网络密度降低,网络内部关系存在大量的空闲。产学研合作网络没有被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层次性都不足。

2.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研究结果中,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表明我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学术导向的制约。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学术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通常以发表重学术论文数量、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主要指标。同时,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分配方面认识的差异也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创新流产,专利难于产业化。

四、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1.以利益驱动为基础自发合作创新,同时健全政府引导调控。参与合作创新的各方主体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应该以利益为基础统筹各方的合作诉求,继而激发合作创新动机。同时,很多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投入或风险巨大,这时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以补偿创新的风险就十分必要。政府应在这种战略性支撑产业打造竞争实力,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关键技术上给予支持,形成“竞争点”。通过科技手段协助那些资源组建科研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学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例如,政府以产学研创新网络为资助对象,由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或与私营研究机构合作,或与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联合,组成“无墙隔离”的科研结构[3]。政府还应在制度政策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范合作研究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明确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以引导鼓励各方参与合作创新。

2.构建有效的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合作学习机制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重要合作机制。利益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产出,也是产学研各方努力合作的纽带和动力。产学研合作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4]。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机理是利益驱动,如果合作各方不能从合作创新中获利,那么产学研合作创新很难成功。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在平等、互利和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基础上,合作各方才能展开良性合作。学习机制是催生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各方主体参与创新网络是为了获得异质性知识,通过内化、吸收继而创造新知识。为了推动异质性知识的流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学习机制。

3.培育有益于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合作环境。诸多案例都显示,仅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的投入不足以支撑产学研合作成功,环境因素是影响产学研能否顺利开展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以硅谷为例说明。硅谷成功离不开“簇群社会”,这里有被誉为“教练”的风险投资公司、银行、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等,它们簇拥在一起为硅谷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专业中介服务。这是因为硅谷的生产率和创新活动需要各类专业人员频繁、面对面的交流[5]。同理,推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顺利开展,也要有效地发挥中介机构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

4.革新高校传统绩效考评机制,鼓励高校间合作。传统高校以科研导向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化研究的开展。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以包含专利申请、横向课题、联合开发、技术委托等多样化形式为主的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工作。这样才能够从内在动因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与产业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积极探索技术改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虽然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但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而缺乏合作。应抓住国家提出的“2011”协同创新契机,院校间、科研院所件、院校与科研院所间积极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共同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爽.产学研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研究——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

[2]辽宁省统计信息网.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ln.stats.gov.cn,2013.

[3]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成果,2007,(12).

[4]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13.

[5]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2249);大连大学青年博士专项基金(0310041)

作者简介:赵爽(1980-),女,辽宁抚顺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管理学研究。

endprint

摘要: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借以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网络;装备制造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36-02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1]。辽宁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也是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在全省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3年底,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2]。因此,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辽宁又是教育大省,拥有多所985、211等重点大学,如何利用本省教育科学资源为装备制造业服务,是学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入手,探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提供一些建议。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现状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联合专利数。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查询。为了获取能够反映产学研合作的专利样本,采取对联合申报的专利申请人字段进行识别的方式。设定检索条件如下:工业部门的赋值名称为公司、厂、企业,科研机构的赋值名称为大学、学院、研究所,在数据库中申请(专利权)人检索栏分别输入公司、厂、企业和大学、学院、研究所的交叉组合,再加上装备制造业和辽宁省的检索关键字,进行专利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是自2001—2012年十二年间的联合专利申请状况。上述检索结果中有重复项予以剔除后,最终获得两类联合专利共381项。从结果来看,联合专利数不断上升,尤其是2006年后,增幅比率高。同时期,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独立申请的装备制造业专利数量为27 332计件。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描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规模来看,十二年间绝对数上呈增长趋势。2009年激增,而后增幅放缓。表明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网络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增幅并不高。从网络密度指数来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网络的密度远低于网络最大密度0.5,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网络密度呈递减趋势,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变得分散,不再紧密。表明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合作间的疏离或停止,造成了网络密度偏小。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活跃度不足。从现状可以看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合作并不活跃,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少。这个研究结果也突出显示了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而非强省。可能的原因是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的经营班子实行任期制,容易造成短期行为,而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同时,从产学研创新网络特征来看,网络密度降低,网络内部关系存在大量的空闲。产学研合作网络没有被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层次性都不足。

2.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研究结果中,联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4%,表明我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弱。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学术导向的制约。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学术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通常以发表重学术论文数量、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主要指标。同时,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分配方面认识的差异也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创新流产,专利难于产业化。

四、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1.以利益驱动为基础自发合作创新,同时健全政府引导调控。参与合作创新的各方主体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应该以利益为基础统筹各方的合作诉求,继而激发合作创新动机。同时,很多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投入或风险巨大,这时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以补偿创新的风险就十分必要。政府应在这种战略性支撑产业打造竞争实力,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关键技术上给予支持,形成“竞争点”。通过科技手段协助那些资源组建科研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学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例如,政府以产学研创新网络为资助对象,由一个单位牵头,组织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或与私营研究机构合作,或与大型企业的科研中心联合,组成“无墙隔离”的科研结构[3]。政府还应在制度政策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范合作研究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明确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以引导鼓励各方参与合作创新。

2.构建有效的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合作学习机制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重要合作机制。利益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产出,也是产学研各方努力合作的纽带和动力。产学研合作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4]。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机理是利益驱动,如果合作各方不能从合作创新中获利,那么产学研合作创新很难成功。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在平等、互利和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基础上,合作各方才能展开良性合作。学习机制是催生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各方主体参与创新网络是为了获得异质性知识,通过内化、吸收继而创造新知识。为了推动异质性知识的流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学习机制。

3.培育有益于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合作环境。诸多案例都显示,仅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的投入不足以支撑产学研合作成功,环境因素是影响产学研能否顺利开展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以硅谷为例说明。硅谷成功离不开“簇群社会”,这里有被誉为“教练”的风险投资公司、银行、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等,它们簇拥在一起为硅谷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专业中介服务。这是因为硅谷的生产率和创新活动需要各类专业人员频繁、面对面的交流[5]。同理,推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顺利开展,也要有效地发挥中介机构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

4.革新高校传统绩效考评机制,鼓励高校间合作。传统高校以科研导向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化研究的开展。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以包含专利申请、横向课题、联合开发、技术委托等多样化形式为主的考评机制来考核教师工作。这样才能够从内在动因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与产业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积极探索技术改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虽然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但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而缺乏合作。应抓住国家提出的“2011”协同创新契机,院校间、科研院所件、院校与科研院所间积极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共同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爽.产学研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研究——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

[2]辽宁省统计信息网.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ln.stats.gov.cn,2013.

[3]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成果,2007,(12).

[4]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13.

[5]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2249);大连大学青年博士专项基金(0310041)

作者简介:赵爽(1980-),女,辽宁抚顺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管理学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辽宁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