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学生园林植物识别能力的实践
2014-08-08张术
作者简介:张术(1964—),男,湖北仙桃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及农业推广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32202
1引言
园林植物识别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实训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识别能力。通过识别300种常见园林植物,为后续课程如园林设计、施工及栽培养护等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设计专业几届毕业生的调查,结合高职园林植物的课程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材与实物”、“课内与课外”、“采集与制作”、“选修与必修”、“训练与考核”、“课件与网络”等六个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观察、分析和识别能力。
2提高学生识别能力的对策
2.1教材与实物相结合
高职《园林植物》教材中关于某种植物的描述及插图,与实物有差距,无法展现植物自然状态下的立体形态,因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针对园林植物具有识别对象直观、种类繁多、外观多变、较难区别等特点,笔者采取先在教室简要讲解有关要点,随后带领学生在校内园林实习基地对照实物进行讲解的方式。即使遇到特殊天气,笔者也尽量找齐有关实物或标本带到教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对照实物或标本,结合分类知识,归纳出常见园林植物的典型特征,只抓住其中一、二点就能初步判断科名,然后检索其种名。如圆秆空心的草本植物一般为禾本科,虽然水稻与稗草幼苗十分相似,但水稻有叶舌和叶耳而稗草没有,故能准确识别二者。类似这样的比较、区别,增强了学生的识别能力。当然,也要向学生讲明有特殊情况存在,如韭菜与麦苗外形相似但不同科,而它与葱的叶子不一样,却同归于百合科,这样教会学生把握科、属、种的识别特征,采取层层缩小的方法提升识别能力。
2.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好生物学知识,植物分类知识十分欠缺。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园林植物的科名、种名、形态特征等,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他们遇到园林植物识别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笔者针对高职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组织了园林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旅游等专业学生参加的“校园植物种类调查”竞赛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将已确认的300多种校园植物的科名、种名、主要特征、用途等打印在小牌上,悬挂在植物上或立于其旁,他们成了高职学生识别校园植物的“小先生”,校园也成了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大课堂”。
2.3采集与制作相结合
在高职学生喜欢参加的踏青、秋游、逛公园、参观花卉盆景展等集体活动之前,笔者总是给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布置任务,要他们虚心向园艺工人及有经验的人请教,增强自己识记园林植物的能力。若被允许,应采集该地的代表植物制作成标本交学院收藏,学生因此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分。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对某些不易确认的植物,可以反复地分析、相互争论,最终得到统一答案,这样使原本死知识变活了。同时,他们通过制作,还知道了什么样的材料宜制浸制标本,那些园林植物做成腊叶标本更实用。另外,也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分类植物时,更要多方面比较、鉴别。
2.4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高职园林植物教材要求学生重点掌握300多种植物,其他植物种类的识别作为选修内容。由于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地组成中最基础,同时又是改善与装饰环境最主要的园林素材。而园林从业人员对园林植物认识了解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园林植物栽培管理以及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作为必修课补充和延伸的选修课更显得重要。所以,笔者参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花经》、《湖北植物》、《中草药图谱》等书籍,编写了园林技术专业校本教材《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植物名录》,每种植物有学名、俗名、科名、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主要用途等几个方面说明。学生人手一册,在教师指导下对照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2.5训练与考核相结合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识别园林植物的训练,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加强训练。笔者在2013年学院大学生科学艺术节“智力区”设计了“百种校园植物识别竞猜”项目,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自发地配合教师做准备;竞猜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加,准确识别后可得到的奖券很快被领完,这种集娱乐又长知识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又如在植树节、科技周中,涉农专业的学生被分派到花房、苗圃中,他们往往忘记了翻地除草的疲劳,虚心向园艺工人请教,植物识别能力也大大提高。笔者还将教材涉及到的植物腊叶标本陈列在园林技术专业教室,成了不少学生课余的好去处,且兴趣很浓。考核是检查训练的具体措施,也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我们规定学期成绩中实验实训占60%,且针对园林植物识别这个内容,专门拟出考核办法,即“自由采集、现场制作、限时识别”,三项测试各占1/3,并且以“材料完整具代表性、标本精美有一定观赏性和准确识别”为基本标准。
2.6课件与网络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多方收集资料,精心制作的园林植物分类的多媒体课件,图像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更新便捷,既可现场演示也可网络远程教学,摆脱了传统园林植物分类教学受地域、季节或天气的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通过园林技术专业几届学生和笔者的共同努力,利用数码相机,我们已将校园园林植物图片全部收入了教学资源库,并收集有关书籍中的图片扫描后补充到《校园植物》电子教材中,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为一体。在制作和完善电子教材的过程中,激发了师生探究热情,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移动互联网、二维码等的应用让师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成了园林植物识别的好工具,提高了学生植物识别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语
抓好园林植物识别教学中的“六个结合”,有利于消除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分类识别的神秘感、畏难情绪和恐惧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园林植物识别能力,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丰富园林景观,都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登伟,吴国慧.移动互联网在《校园植物分类》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J].生物学通报,2013(10):42~43.
[2] 顾振华.《园林植物识别》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J].生物学教学,2008(12):2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