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014-08-08蔡立根
作者简介:蔡立根(1980—),男,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X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22102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
2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从当前农村环境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处于条块分割管理的状态。农业面源污染归农业部门管,生活污染归建设部门管,工业污染归环保部门管。部门各行其是,各类实事工程、补助资金都不集中。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指导、要求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没有固定的投入来源。财政部门在农村河道疏浚、沼气建设、改厕等具体的工程项目上安排部分资金,环保部门建立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和以奖促治资金。但县、乡财政比较困难,项目配套资金往往不能保证足额到位。农村环境整治管理机构正常的工作经费、管理经费,财政都难以安排。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投入。农村排水、垃圾清理、绿化美化、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目前的中心村建设依然缺乏科学规划,排挤和干扰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建设处于从属地位,环保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二元社会结构下的环境待遇不公平,政府职能缺位,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固定的投入来源。二是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农村环境保护难以做到长效管理。三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缺少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的支撑,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四是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如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有效监管。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3.1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环境“六整治”、“六提升”。六整治即整治内容要围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及疏浚河道沟塘等。“六提升”即重在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绿化美化水平、饮用水源安全保障、道路通达水平、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一批彰显乡村特点、展现田园风光的康居乡村、环境整洁村。
3.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做好生态农业建设,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才会有物质保障。各地应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规模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3.3弘扬农村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文化概念。广义的生态文化包括物质的、政治(制度)的、精神(文化)的和社会的4个层面。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亦即这里涉及的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概念[2]。相对应的农村生态文化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主要介绍狭义的方面,即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这就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在经济持续发展、公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系,切实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节约、低碳、绿色、适度的农村生态生活新风尚。
4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4.1加大农村环保组织领导力度
(1)工作中真正摆上位置。各级政府要在农村工作中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把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作为实现农村小康目标,促进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环境监管向农村覆盖、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分步骤、分阶段抓落实。在乡镇机关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并明确一名乡镇领导重点分管。
(2)充分发挥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真正把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干部自觉重视并抓好农村环保工作。
(3)实行严格而有效的奖惩。鼓励村镇居民对社区环保工作进行监督举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对因行政不作为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的,严肃追究责任。
4.2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建议政府切实贯彻城乡统筹、环保优先的方针,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1)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比例,政府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环保投入比重,建立由政府投入为主、受益地区集体和个人适当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环境敏感地区,建议政府全额投入。
(2)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统筹用于解决农村工业污染源整治、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改水、改厕、清淤、道路建设,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和物种保护等。
(3)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引导企业等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4)发挥政策、价格的杠杆作用,制定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引导农民减少化学农药、化肥的施用,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和垃圾分类处理。
4.3研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目前,农村的环境问题,有不少是浪费生物资源造成的。如果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引导措施,使农村生物废弃物重新返田或采取资源化利用措施,农村环境污染将大大减轻。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探索和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必要的科技支撑。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抓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建立符合不同地域特点、高效实用、低成本的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4.4加强农村环保宣教,推进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文化与观念问题。建议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环保宣教工作,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改进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乡规民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农民群众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4.5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
一是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转运处理进程,着力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二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分期分批解决规模化养殖污染问题。三是推行秸秆禁烧,解决季节性因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2] 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J].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