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研究进展

2014-08-08姚姜铭黄毅翠冷冰蒙奕奕

绿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农林林业经营

姚姜铭+黄毅翠+冷冰+蒙奕奕

作者简介:姚姜铭(1986—),男,山西右玉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10403

1引言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世界各国均面临“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的问题,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弃林从牧、减林种田等现象。全球森林每年约消失1600~2000万hm2,其中亚洲、非洲、南美洲的损失最为严重[1]。导致农林争地的矛盾日益激化,林业资源消耗量逐年加大,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高效率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其综合生产途径已经引起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林业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1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

农林复合经营概念广泛,各家理解不一。现在为多数人接受的是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ICRAF)给出的定义:“农林复合经营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将在生态和经济上存在相互联系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精心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或时序的安排以多种方式配置的一种土地利用制度(系统)”[2]。

1.2农林复合经营的特点

农林复合经营具有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具体如下[2]:复合性,该系统打破了传统部门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协作和学科之间的渗透,以树木或林木的参与为必要前提,把林业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材或家畜、家禽、渔业等结合起来;集约性,农林复合经营有多重组成成分,在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上需精心配置,因此在管理上需细致和更高的技术;系统性,农林复合经营有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经营目标不仅要注意各个组成成分,更要重视系统的整体效益,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地联系起来;灵活性。一个农林间作的区域,大面积的农田防护林、小到庭院经营,都可以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一个单元来管理。

1.3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

山区地势崎岖,粮食生产较为困难,加上经济不发达,想要打破原有的落后状况,需改变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利用林地、灌丛地套种间作,生产更多的粮、油、瓜果、茶、菜、药等大量商品,有些甚至可以出口,远销海外,以增加经济收入,使山区人民得以致富。在云、贵、川等地区,人多地少,仅靠种粮食很难致富,如能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则可以在立体种植情况下,对空间多层利用。同时,农田配置防护林带,在干热风严重的黄海平原,会很好地减免干热风的危害。如能进行枣树与作物间作,则增产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幼林地上种植农作物与经济作物,能够以耕代抚,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加快林木生长,在短期内得到一定收益,解决一部分育林资金,我国南方山地杉粮间作就是这样一类复合经营方式。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改变因树种、作物单一,而过分消耗地力的状况。该系统中的树木枯枝落叶所含养分可以归还土壤。在林地中种植农作物,林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农作物构成的食物链更加复杂,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农林复合经营还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其种植业、养殖业、原料加工利用过程中,需要较多劳动力,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上岗”,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领域举世关注的话题,国际上采取了“绿色革命”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环保,科学,能充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应用科学技术已经备受关注,研究意义深远。

2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

1976年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ICRAF)正式成立,标志着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工作拉开了序幕[3]。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提出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农林结合的实践在许多国家自古就有,尤其在我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原始阶段、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

原始阶段: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开始,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延续了约7000~8000年之久。现在中国西南人少林多的偏远闭塞山区,仍然存在这种原始农林复合经营形式。传统阶段:从公元前2000年前后,随着奴隶制发展,刀耕火种演变为定居种植,这个阶段延续了约3000年之久。奴隶制度崩溃后,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林复合经营不断发展,各地区也相应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生产经验。现代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林复合经营受到了削弱,现代农林复合经营应运而生。该阶段用现代市场经济和系统生态学的观点及技术手段,科学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组成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体系,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

3.1林农模式

包括林粮、林油模式,在林地里种植小麦、黄豆、油菜、花生等中耕类型的粮油作物,既可以为林木提供庇荫,又通过对作物的中耕、除草、施肥代替林木抚育,在收获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将秸秆等剩余物铺于林地或埋入土壤增加林地土壤肥力。骆敏等[4]研究表明,在杨树林夏季间种花生、秋季间种油菜,销售形势很好。

3.2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选择种植种类,也可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类。王年金等[5]研究表明,在山核桃林地套种黄花菜,可增加林地产出,增加植被覆盖,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此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林下种植各种瓜类、蔬菜、豆类等模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3.3林药模式

中草药的种植与发展是以农林地为依托的,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对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以及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常见乔草套种,此外还有乔灌、乔藤、灌草等常见形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板蓝根、防风等,操作技术简单,收益可观。邓云等[6]研究表明,油茶林下套种鱼腥草,经培育10~12个月后,林农有望每亩地收益1.5~3.0万元。

3.4林草模式

适宜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发展,可选种类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年收三茬,可出售鲜、干饲草,也可放养禽畜。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措施的实施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林草复合经营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有桉树与柱花草、桉树与山毛豆、桉树与桂牧1号套种模式营建技术的相关研究[7]。

3.5林禽模式

林下草资源丰富,空间范围较大,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优越条件。在郁闭的林下饲养鸡、鸭、鹅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1~2茬,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该模式下养殖的家禽体型健壮、肉美蛋香、营养丰富,绿色无公害,深受人们喜爱。从生态角度来讲,家禽吃害虫,可减轻林木病虫害发生,家禽的排泄物促进林木生长,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链[8]。

3.6林畜模式

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圈养、放养均可,该模式饲草、饲料来源广,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产值高、效益好,是林下养殖的重要模式。某些地区,也可在林间设置养猪场,或者养殖狐狸、貂等特种动物,效益更高[9]。林畜模式在农林复合经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很多林业集团,农村个体户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endprint

4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并在当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生产技术。目前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化研究转变,从单一模式的定量研究向系统的定量化研究发展。曲进社等[10]对泡桐的研究表明,在桐弄间作中应用数量化方法来确定泡桐的立地等级,并以土壤、水位、养分、林木配置方式和树龄等要素来建立泡桐生长的预测方程。李树人[11]的研究表明,应用二次旋转设计方法,以苗木密度、种植期、施肥量等5个因素为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式研究,确定苗木培育措施的组合方案。农林复合经营的能量、物流以及系统的动态模拟定量化研究主要有农田防护林遮光模拟的研究[12]。黄大国[13]对经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种间生态关系、复合结构、时空序列、经济效益进行研究表明,柿-山芋,柿-油菜-花生,梨-玉米-小麦-辣椒,李-马铃薯-绿豆,柑橘-茶叶,均能较充分地利用光能,有效改善林地生态环境。郝云庆等[14]通过对北川县退耕还林中林药、林茶桑、林草牧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监测研究发现,各模式在水土保持效应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鲍志富等[15]就不同经营模式下对杨树生长情况及早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造林前3a进行农林间作可促进杨树生长,且套种农作物有一定经济效益。汪贵斌等[16]进行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土壤中及统一模式不同深度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的火星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杨和健[17]在黄山山区进行了立体栽培的农林复合生产,实践显示,乌桕-茶叶,板栗-茶叶,马尾松-茶叶,乌桕-水稻,杉木-黄豆等,都获得了较高经济收益。陈玉桥[18]对云南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表明,以用材树种和经济作物、用材树种和森林蔬菜、用材树种和油料作物等模式,营建既相互协调又可多级生产。高城雄等[19]对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新的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吴有圣[20]将皖东丘陵地区马尾松采用挖掘机全垦整地的复合经营模式与传统营林模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表明,采用机械整地及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培育马尾松,其生长量上及经济效益有较大优势。

2014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林复合经营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高效种植模式,实践经验遍及世界各地,种类较多,在对大自然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取得的效益较为显著,目前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某些方面还有待加强。例如在我国,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管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农林复合经营的不利影响等研究领域还需开展更加深入地研究。因此,大力发展农林复合经营,运用现代思想、技术理论,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工程化研究,建立农、林、牧、副、渔等结构模型群,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管理部门提供数量化技术支持和远景展望,在农林系统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林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麻.南方型杨树工业用材林的资源培育[J].林业科技开发,2000,14(3):3~5.

[2] 刘俊杰,陈瑶.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2):30~32.

[3] 胡荟群.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及类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0.

[4] 骆敏,袁成,朱嘉,等.宿迁市杨农复合经营模式的构建与效益评价[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6):40~43.

[5] 王年金,方建华,向新年.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59~161.

[6] 邓云,田松华.油茶林套种鱼腥草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4):55~56.

[7] 刘秀,侯远瑞,曹艳云,等.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典型设计及营建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10,39(3):147~151.

[8] 陈静,叶晔.农林复合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84~87.

[9] 王志强,信洪发.林地复合经营的几种模式[J].农家之友,2010(11):40.

[10] 曲进社.豫东兰考泡桐立地条件定量评价[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86.

[11] 李树人.泡桐林的养分循环[J].泡桐与农用林业,1986(2):19~27.

[12] 宋兆民.农田防护林遮光模式的研究[J].泡桐与农用林业,1987(2):59~64.

[13] 黄大国.安徽丘陵地区主要经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9(3):13~16.

[14] 郝云庆,王金锡,李力.北川退耕还林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6~19.

[15] 鲍志富,芮孔美,甘玉英.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对杨树立木蓄积生长和早期经济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7(4):8~9.

[16] 汪贵斌,曹福亮,程鹏,等.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及综合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4):1~6.

[17] 杨和健.黄山市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6):176~177.

[18] 陈玉桥.云南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示范初探[J].林业建设,2010(4):31~33.

[19] 高城雄,朱首军,赵智鹏,等.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60~63.

[20] 吴有圣.马尾松机械整地及农林复合经营与传统营林模式综合效益对比试验[J]

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林林业经营
雷人画语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