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4-08-08蔺汉杰

会计之友 2014年16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蔺汉杰

【摘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校国有资产规模日益庞大,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权责不清、奖惩不明、监督不力等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健全。文章在分析绩效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资产质量、资产效益、资产效果、体制和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管理机制的实施、完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5.1;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15-04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明、资产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下、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体系。1999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出台,表明了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加上高校资源从投入到产出效益衡量难度大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出现重购置、轻管理,重投入、轻考核的现象。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要在利用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告、资产专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资产统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资料的基础上,科学考核和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并要求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原则的基础上,从资产质量、资产效益、资产效果、体制和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高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提供参考,加强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体既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等在内的外部评价主体,也包括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营运部门等内部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所关注和考核的内容不同。

政府部门作为高校资源的最大投资者,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主要评价者。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这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隐形浪费。

面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在适当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会更注重高校的投资效益,这就需要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绩效评价,评价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企业作为教育资源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在投资者,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企业会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校无形资产尤其是技术创新与企业利益紧密相关。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高校债权人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当政府教育投资与高校扩张步伐相脱节时,为了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高校不得不向外界举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尤其是财务绩效成为债权人关注的重点。此外,社会媒体、机构、公民等也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社会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者主要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营运部门对本校或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或主管部门,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全校存量国有资产和新增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评价,宏观掌握本校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情况;各资产使用部门和院系负责本部门、本院系国有资产效率、效益的评价,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以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来综合评价国有资产在投入使用后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真实反映和代表高校国有资产绩效水平,高校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减少评价人员的主观性,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选取概念明确、能科学计量的指标,真实、客观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

第二,系统性原则。指标数量与结构必须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目标,既要避免指标过少而忽略了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又要杜绝指标过于复杂使评价难以实施。除了数量上的优化,指标结构必须合理,系统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实现整体上的最优组合。

第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能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既要求有能反映资产效率、财务管理等的定量指标,也要求有能反映体制机制建设、预算管理等的定性指标,以弥补单纯定量分析的不足和缺陷。在评价中,高校必须将定性指标标准化、规范化,将其转化成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

第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高校国有资产既有经营性的,也有非经营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要求高校在管理和使用的时候,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资产的经济效益。但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才的场所,具有社会服务职能,高校资产经投入使用后生产的产品不同于企业,产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离不开社会效益的衡量。

第五,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绩效指标必须具备明确含义,对于高校来说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可衡量;另一方面,评价可操作。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确定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评价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效果,评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应评价与资产管理紧密相关的财务绩效与预算绩效。为了综合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状况,本文从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效果,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全面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共同构成这一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一)资产效率

为了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综合反映资源潜力的发挥程度,高校应从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保全及资产使用情况等准则层来构建二级指标。资产规模通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来衡量;用或有债务率、不良资产率、无形资产率来评价国有资产结构水平;通过房屋建筑物保全率、仪器和设备完好率、图书和文物完好率等反映高校资产的保全情况;用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仪器和设备利用率、资产创收率衡量国有资产利用效率。通过对现有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的评价综合衡量高校国有资产的效率水平。

(二)资产效益

国有资产经过投入使用后,会产生效益。有效率地使用资产能产生正效益,反之则效益低下甚至为负。高校不同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社会性,追求社会效益是资产投入使用的主要目标。高校应从教学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综合考核资产带来的效益。在具体指标层面,用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收入年增长率、专利及技术转让等反映教学科研成就,以学生人均培养成本、毕业生就业率衡量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情况。

(三)资产效果

endprint

高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追求内部的效益,还应考虑对外界产生的效果,即对外界的影响力及与外界交流程度。对外界影响力包括社会满意度、同行认同度、外界吸引力、学术声誉等。此外,高校对外开放程度高,与外界学术交流越频繁,说明资产投入产生的效果越大。反映高校对外影响力和与外界交流度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难以通过相应的比率直接、间接衡量。因此,高校在评价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而应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形式确定社会和同行对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确定本校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度及利用资产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度。

(四)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高校国有资产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具备一支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管理观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是否具备一套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配置机制在内的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管理制度、具备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关系着资产管理能否取得较高的绩效水平。绩效评价专家小组应深入高校,通过实地考察、等级评分,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专业评价。

(五)财务管理

教育部印发的《暂行办法》要求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资产管理绩效可通过财务管理来反映;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水平影响着资产的管理绩效。高校选取资产偿债能力、后勤资产盈利能力、校办产业效益三大准则层财务绩效指标,能侧面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资产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来量化;后勤资产盈利能力用后勤资产服务比率、后勤资产收入成本比率来考量;校办产业效益由校办产业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产业平均投资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利润率(校办产业年末净利润与校办产业平均资本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校办产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校办产业年初所有者权益之比)三大指标综合反映。

(六)预算管理

《暂行办法》除了要求高校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外,还要求高校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预算管理作为降低资产运行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预算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高校应组织专家进行打分,评价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通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反映收支预算完成情况,从而通过预算绩效评价高校资产的运行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已经选取和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采用适合高校绩效考核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判断矩阵将每一层级的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越重要则权重越大,次重要则权重越小,通过一致性检验测量权重的可信赖度。在信赖度水平较高时,组织专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按照评语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进行打分赋值,然后利用重心法可求得每个指标的赋值重心,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避免各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对专家的考核结果求均值来得到绩效评价值。结合层次分析法中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由专家给出的模糊评判矩阵,可以计算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后的综合评价值。

总之,高校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时,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调整指标体系,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红丽.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2-27.

[2] 姜艳丽.对高校资产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3]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12.

[4] 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90-109.

[5] 周桂芳.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08(2).

endprint

高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追求内部的效益,还应考虑对外界产生的效果,即对外界的影响力及与外界交流程度。对外界影响力包括社会满意度、同行认同度、外界吸引力、学术声誉等。此外,高校对外开放程度高,与外界学术交流越频繁,说明资产投入产生的效果越大。反映高校对外影响力和与外界交流度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难以通过相应的比率直接、间接衡量。因此,高校在评价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而应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形式确定社会和同行对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确定本校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度及利用资产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度。

(四)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高校国有资产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具备一支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管理观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是否具备一套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配置机制在内的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管理制度、具备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关系着资产管理能否取得较高的绩效水平。绩效评价专家小组应深入高校,通过实地考察、等级评分,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专业评价。

(五)财务管理

教育部印发的《暂行办法》要求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资产管理绩效可通过财务管理来反映;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水平影响着资产的管理绩效。高校选取资产偿债能力、后勤资产盈利能力、校办产业效益三大准则层财务绩效指标,能侧面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资产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来量化;后勤资产盈利能力用后勤资产服务比率、后勤资产收入成本比率来考量;校办产业效益由校办产业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产业平均投资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利润率(校办产业年末净利润与校办产业平均资本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校办产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校办产业年初所有者权益之比)三大指标综合反映。

(六)预算管理

《暂行办法》除了要求高校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外,还要求高校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预算管理作为降低资产运行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预算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高校应组织专家进行打分,评价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通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反映收支预算完成情况,从而通过预算绩效评价高校资产的运行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已经选取和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采用适合高校绩效考核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判断矩阵将每一层级的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越重要则权重越大,次重要则权重越小,通过一致性检验测量权重的可信赖度。在信赖度水平较高时,组织专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按照评语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进行打分赋值,然后利用重心法可求得每个指标的赋值重心,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避免各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对专家的考核结果求均值来得到绩效评价值。结合层次分析法中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由专家给出的模糊评判矩阵,可以计算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后的综合评价值。

总之,高校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时,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调整指标体系,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红丽.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2-27.

[2] 姜艳丽.对高校资产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3]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12.

[4] 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90-109.

[5] 周桂芳.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08(2).

endprint

高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追求内部的效益,还应考虑对外界产生的效果,即对外界的影响力及与外界交流程度。对外界影响力包括社会满意度、同行认同度、外界吸引力、学术声誉等。此外,高校对外开放程度高,与外界学术交流越频繁,说明资产投入产生的效果越大。反映高校对外影响力和与外界交流度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难以通过相应的比率直接、间接衡量。因此,高校在评价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而应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形式确定社会和同行对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确定本校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度及利用资产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度。

(四)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高校国有资产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具备一支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管理观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是否具备一套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配置机制在内的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管理制度、具备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关系着资产管理能否取得较高的绩效水平。绩效评价专家小组应深入高校,通过实地考察、等级评分,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专业评价。

(五)财务管理

教育部印发的《暂行办法》要求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资产管理绩效可通过财务管理来反映;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水平影响着资产的管理绩效。高校选取资产偿债能力、后勤资产盈利能力、校办产业效益三大准则层财务绩效指标,能侧面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资产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来量化;后勤资产盈利能力用后勤资产服务比率、后勤资产收入成本比率来考量;校办产业效益由校办产业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产业平均投资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利润率(校办产业年末净利润与校办产业平均资本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校办产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校办产业年初所有者权益之比)三大指标综合反映。

(六)预算管理

《暂行办法》除了要求高校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外,还要求高校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预算管理作为降低资产运行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预算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高校应组织专家进行打分,评价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通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反映收支预算完成情况,从而通过预算绩效评价高校资产的运行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已经选取和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采用适合高校绩效考核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判断矩阵将每一层级的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越重要则权重越大,次重要则权重越小,通过一致性检验测量权重的可信赖度。在信赖度水平较高时,组织专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按照评语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进行打分赋值,然后利用重心法可求得每个指标的赋值重心,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避免各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对专家的考核结果求均值来得到绩效评价值。结合层次分析法中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由专家给出的模糊评判矩阵,可以计算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后的综合评价值。

总之,高校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时,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调整指标体系,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红丽.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2-27.

[2] 姜艳丽.对高校资产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3]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12.

[4] 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90-109.

[5] 周桂芳.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08(2).

endprint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翻转课堂下学习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